“谢谢谢谢!你们这么辛苦还不收钱,让我们怎么好意思!”
这天,接到服务需求电话后,戚越平和他的志愿服务队队员,立马赶去为老百姓疏通管道
这句话,江干公益人戚越平这些年来,已经数不清听了多少回。
戚宝兴、戚越平父子俩做这件公益不知不觉已有近40年,群众都交口称赞
管道疏通,确是件艰苦活计,但戚宝兴、戚越平父子俩算起来,已经免费帮杭州的居民群众通了近40年管道。
今年46岁的戚越平是家中独子,下面只有一个妹妹,一家人在三堡村,是相对少见的小家庭。
父亲戚宝兴在儿子眼里,日常话不多、在外不强势,但永远透着光:
当村里生产队长,分粮时他只拿歪瓜裂枣;上世纪80年代初,当起环卫工人的他,业余自学疏通管道,免费上门助人,自此近30年不曾间断;非典时期,他“逆行而上”,主动承担起40多处非典垃圾桶的设置、消毒;今年疫情,他又把积蓄10万元全数捐出……
2012年,戚宝兴退休。受腰椎问题困扰多年的他,无力再帮人疏通管道,以他名字命名的公益服务队也面临解散。
感受到父亲的沮丧,戚越平站出来。
当年决定接手父亲的这支近30年的队伍,做管道疏通行业的戚越平就暗下决心,不仅让队伍活着,还要越做越大
“我是08年开始创业的,也是做的管道疏通。那几年我爸的公益服务队忙不过来的时候,也经常叫我去帮忙。当时我跟他说,这个服务队已经30年了,我还要叫它再活30年。”
父亲很感动,戚越平心里也绝不平静——他并不完全认同父亲原有的传统公益模式。
“我爸坚持了一辈子,全都是免费,经常还要贴钱。我跟妹妹小时候,基本上都是靠我妈务农来维持家庭开支。退一步说,不为小家计,一个公益组织要良性运转,纯靠志愿者是肯定不够的,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做志愿服务时需要的经费,这些钱哪里来呢?全靠自己贴,还是靠捐赠?”
想到这里,戚越平就把当时关系紧密的5家关联公司叫到了一起,给大家画了一个“饼”。
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享公益带来的附加效应,这是戚越平对于这支队伍发展的大胆构想
“那个阶段,纯讲公益他们不会理解。我就告诉他们,单打独斗,永远是游击队,只有形成了合力,才能做大做强。怎么形成合力?每家公司都派几位志愿者出来,加入便民服务队,这是人力保障;再请每家公司,把全年3%的营收拿出来,作为便民服务队的运转经费。”
“我们公益服务队给居民群众免费上门疏通管道,把为老百姓服务的口碑做好、做出社会影响力,企事业单位如果有这方面的业务需求,肯定也会优先和我们合作。”戚越平设想的公益机制具有创造性。
有时候,就怕不敢想。没想到,戚越平的“饼”化作了现实。
公益服务结束,居民拉着戚越平和他的队员一起合影,很多人和他都是老朋友了
充沛的人力,稳定的经费,让这支队伍良性运转起来。
五水共治理念提出后,作为污水治理的源头,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管道疏通、施工改造、化粪池清理、餐饮油池清理需求更是大增。
如今,戚宝兴公益服务中心逐渐扩大,聚合超30家公司,拥有上百名骨干志愿者
如今,戚越平发起的这个平台已聚合30多家公司,服务上千家企事业单位,全年总营收破亿。“戚宝兴公益服务中心”,也发展成拥有上百名骨干志愿者的成熟公益组织。
“当然我们的原则还是没变,公益的纯公益,商业的纯商业。中心运行到今天,一直非常稳定,创新模式得到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