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长成了连接碧桂园和村里的纽带。就这样,初来乍到没几个月的卢琼几乎认识了村里的所有人——路上看到她的人都亲切地喊她一声“卢姐”,也包括黄运华。
那时候,黄运华和丈夫的日子眼看一点点好起来:两个儿子都不叫他们操心,大儿子考上了大学,读高中的小儿子成绩也很好,碧桂园的助学金、奖学金补贴了他们的学费支出;夫妻俩都在县城打工,两人一块每个月能拿到五六千;碧桂园的免费试点优质水稻种植、养鸭补贴,他们都参与其中,包教包销,几乎稳赚不赔……然而随着男主人的意外去世,他们有盼头的好日子在2019年戛然而止。那天下午,卢琼联系了一位助学的好心人,对方想亲眼看看黄运华的家庭情况,决定是否资助她上大学的儿子。
面包车终于在山腰的一片鱼塘边停下。黄运华早已等候多时,在鱼塘前,她用一根长杆子摆弄着鱼食、捞树叶,转头看到卢琼和老村长,眼角边笑出了皱纹,趿拉着塑料拖鞋迎了上来。
黄运华在池塘边上喂鱼
黄运华的脸上看不出苦难,相反,她的笑容让初识的陌生人也感到格外亲切。尤其提到新鱼塘和池子里的红鲤鱼时,她的语调会不自觉提高,眼里放光:
“这个鱼塘,多亏了张老师和卢姐欸,没有他们弄不起来。”
她叫老村长张练功“老师”,这习惯几十年没变过,因儿时的她确是张练功的学生。她向我们道来挖鱼塘的经过:原先,她家门口本有一口小池塘,但面积仅有如今的一半大,塘的另一边是邻居家的一小片田地。为了大规模养红鲤鱼,黄运华需要将邻居家的田地置换来、把池塘扩大,但之前她找邻居聊过三次,无一例外遭到了拒绝,直到老村长出面。
老村长毕竟有经验。在好一番喝茶沟通感情后,他和黄运华的邻居提出用鱼塘换鱼塘——邻居让出田地,他们替邻居另在山上挖一口和置换田地差不多大的鱼塘。邻居当即答应,黄运华家的新鱼塘就这么成了。
唯一的希望
“一户一策”,这是老村长献的计策。针对村里贫困户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合的帮扶措施,卢琼笑说“基本都在他肚子里面”。
黄运华的情况属于“庭院经济”的帮扶打造。碧桂园在兴国深度帮扶了100家类似的特困户,大部分是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家庭,帮助他们在庭院里发展脐橙种植、鱼类鸡鸭养殖,由碧桂园补贴初始育苗、联系销售渠道。第一批庭院经济帮扶户里,杰村乡和平村有13家,黄运华只是其中之一。黄运华又听老村长重述一遍博弈的细节,也笑呵呵捧场:“我就不行,你们的面子够大!现在我就想把这个红鲤鱼养好。”
黄运华的红鲤鱼池塘
兴国红鲤是当地的特色农产之一,与江西婺源县的荷包红鲤和万安县的玻璃红鲤并称“江西三红”,养殖历史据传已有几百年。在听农业专家介绍之前,黄运华也不知道,这种在兴国河溪、沟渠、水库常见的红鲤鱼,在淡水鱼中竟是相当出色的品种——抗病力强、耗氧量小、繁殖快、食性杂,一年可长1到1. 5公斤,而且产卵季节早、数量多、持续时间长,生命力很强,既可食用也可观赏,经济效益可观。
最重要的是,养红鲤鱼不需要“每天守着”——这也是卢琼和老村长思前想后认为最适合黄运华的养殖产业。黄运华平时要在县城制衣厂上班,从早八点到晚上十点,只有周六晚上休息。她有一辆摩托,从县城开回家得一个小时,一般一周回家一次,平时,她和小儿子就租在县城一间月租300块的房子里。
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不仅是少了一份收入,更带来了分身乏术的无力感。自从家中的劳动力只有她一人后,黄运华成了公婆、父母唯一的依靠。有一次,刚下工的她在晚上十一点突然接到公公的电话,说家里的牛绳断了、拴不住牛。她只能马上骑摩托从县城回村里,夜色深暗、山路弯曲,她没法开快,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
一个人面对那头牛时,巨大的无措和孤独感向她压了过来。没有经验的黄运华心里又怕又慌,她不知道该怎么拴,又担心牛会冲过来撞到自己。但在老人面前,她只能硬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