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涛
义渡一词,中国民间并不少见。因交通不便,过去在乡下,进城赶场往往要走很多路程。那时桥不多,有人过河,隔岸不过十来米宽,却要绕道一袋烟工夫,很是费神。于是,就有了渡船。有的收钱,有的不收。不收钱的,则称之为“义渡”。
义渡的出现由来已久,但始于何时,因资料所限,难以考证。而“义渡”之名,却找得到出处,大凡和孔子颇有渊源。山东泰安的宁阳县,堽城镇的高桥村,便有一渡口,被当地冠之以“高桥义渡”。
据传2000多年以前,孔子经过时,村中老者送他过河,素昧平生却分文不收。孔圣人感其善义之举,则将此举誉为“义渡”,这一乡间的小小渡口,亦由此传名。
南充一地,也有这样的渡口存在。像明家河的拉拉渡、桓子河的拉拉渡,即是捐资者置船于河边,由渡河之人自行拉绳撑渡到对岸。另一种义渡,则有专人,即艄公负责。
有明一代,太史任翰曾著《浮桥记》。文中记载,1553,即嘉靖三十二年之际,顺庆知府沈桥倡建嘉陵江浮桥,于东岸鹤鸣山、西岸朱公堤各立两根大华表,同粗绳连接,系木船百余条,船上铺木板、草席、竹席,供行人和车马往来。此桥,在清光绪年间被毁。浮桥毁后,又设义渡,成立义渡会,免费施渡,直至1949年才告以解散。1993年,中渡口旁朱公堤修房深挖地基,曾挖到一块光绪年间所立的石碑,有“义渡”字样及“不取分文”的告示之语。此碑,现立本市滨江大道,高达2.76米,宽1.33米。
南充义渡,民间还有另外一说。据《新修南充县志》载:北津渡在治东北二里龙王井下,1928年创建义渡。武汉市工程科技学院安黛宗教授,也曾讲述过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39年春,其父安华荣为便民过河,捐款购买了两艘渡船,并雇船工义务运送两岸居民,直至南充城解放。
安华荣,嘉陵区木老人氏,少小离家,曾在南充办有酱园、旅舍及丝绸和织布厂等,时任南充商会会长。其当年善举,和清代的义渡碑传说,迄今仍为坊间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