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有多惨烈,为何被戏称为明版的“靖康之耻”?

2020-09-21 22:45:44 作者: 土木堡之变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在《满江红》中所书写道“靖康之耻,臣子之恨”,是特指金人灭亡北宋一事。直到南宋将亡之前,宋人的“靖康耻和臣子恨”才勉勉强强地雪洗消灭——宋人的不作为让蒙古人轻轻松松地消灭了金人。靖康之耻在中国历史上是可以比肩西晋时的五胡乱华,而在有明一代,也有堪称明版“靖康之耻”的土木堡之变,那是相当惨烈,可以视作打碎明帝国尊严和脊梁的一场战争。

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瓦剌部的领袖、蒙古太师兼大明敬顺王身份的也先,以明朝拒绝贸易为理由再度发起入侵。大明朝廷在皇帝朱祁镇一意孤行之下,开始做御驾亲征的准备。数十万明军还未与敌军摆好阵形开战时,就在明英宗朱祁镇和大太监王振的瞎指挥下弄得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又称土木之变。

为了对付也先,为了战胜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为了满足朱祁镇无敌天下的军神梦,明军是精锐尽出,代表大明中央军的京城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全部出动,超过二十万的将士。这可不是明朝后期的纸糊军队,而是从太祖、成祖时期一脉相承保留下来的铁血强军,有精兵有悍将,什么都不缺。

据成功逃回北京城的文选郎中李贤记载的《天顺日录》言:“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二十万明军死伤过半,死亡人数达到三分之一。剩余的将士和辎重哪去了呢?《明史纪事本末》:“军士脱者逾山坠谷,连日饥饿,仅得达关。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军士们历经千辛万苦,翻越高山低谷,带着连日的饥饿回到大明关门外。二十余万的骡马被蒙古人拿去,数不清的军火辎重丢弃在路旁,等待着也先的收取。作为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的神机营,在此战中灰飞烟灭,史料记载散落一地的火器有数万件。之后明廷重新恢复三大营的建制作为大明军事的中坚力量,奈何老兵已死,再也不能复当年勇。

从洪武大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时期,留存下来的一大批有着不俗军事技能和传承武勋贵族,也在此次事变遭到了灭顶之灾。要知道古时候是没有军校这种东西,带兵打仗,要么是家族有传承,长辈教育;要么是自己拿本兵书瞎琢磨;要么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用生与死的经验总结。土木堡之变前,当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时,所有武勋贵族便动员起来,几乎是倾巢出动。

其中,英国公张辅是朱棣曾经倚重的名将、重臣。本来大军是由张辅,但是由于王振认为此战必胜,他会抢走自己的功劳,所以将其架空当吉祥物了。最后,土木大败,七十余岁的张辅稀里糊涂的死在了乱军之中。随他而去的还有: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都督王贵等。

至此,明朝两代积累的武勋贵族被一扫而空,只剩下大小猫两三支,不成气候了,也没长辈管了。直接导致明朝开始出现类似宋朝那种严重的重文轻武的局面,军事实力呈现断崖式跌落,还是不可逆转的。

武勋贵族死了这么多,文官就少了吗?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

遇难的有名有姓的文武大臣共有55位,基本上把大明中枢的重臣包揽了,造成权力的中空,文武系统全面崩溃。皇帝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做起了筹码威胁大明的核心统治。若是有人运气好,有着官身或功名留在北京城,随随便便就升官当官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