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朝最冤的汉族王爷, 帮助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事后却被处死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康熙帝之所以能迅速地平定“三藩之乱”,除了指挥得当、将士用命外,还跟一位汉族藩王的大力帮助有关,此人便是一度跟随吴三桂造反,但最终投降清朝并力剿叛军的平南王尚之信。那么问题来了,尚之信当初为何要跟随吴三桂叛变?后来为何又要降清?在平叛事业中都立下那些功劳?最终的结局如何?
尚之信,字德符,祖居辽东,是首任平南王尚可喜的长子,自幼弓马娴熟、骁勇善战,经常跟随其父出征并屡立战功。顺治十一年(1654年),年仅19岁的尚之信奉父命入京,在顺治帝身边做了1名侍卫,实际身份却是人质。据史料记载,顺治帝非常赏识尚之信,每次出行时必然把他带在身边,并册封其为俺答公(俺答又译作谙达,在满语中意为“朋友”)。
尚之信画像
尚之信在京效力17年时间,直到康熙十年(1671年)才奉朝廷的命令,返回广东以辅佐年老多病的尚可喜处理军政事务。尚之信在京期间,经常跟一帮纨绔子弟厮混,因而养成了酗酒好赌、贪恋女色的“臭毛病”,返回广东后甚至变得愈发恶劣。不仅如此,尚之信生性残暴,经常凌虐属下,时间一长难免会让王府上下人人自危。
对于儿子的种种恶行,尚可喜看在眼里忧在心头,非常担心他会闯下大祸,给尚家招致灭顶之灾。为此,尚可喜听从谋士金光的建议,奏请朝廷把王爵传给次子尚之孝,并得到康熙帝的恩准。然而,尚之孝畏惧兄长的专横,坚决不肯承袭王爵,尚可喜无奈,只好让长子继续代理藩政。不过经此一事,尚之信对其父尚可喜、康熙帝均恨之入骨,并为他将来反叛埋下伏笔。
尚可喜画像
就在尚可喜父子明争暗斗之际,一场足以危及清朝国运的大叛乱突然爆发。原来,南明灭亡后,除郑氏台湾政权坚持抵抗外,全国各地的反清活动近乎消失,局势总体上趋于稳定,而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南方的拥兵自重却愈发成为清廷的心腹大患。为此,康熙帝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作出决定,下诏废除“三藩”。
撤藩的命令甫一下达,吴三桂便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在云南举兵造反。很快,包括贵州、江西、广西、陕西、四川、湖南等省份在内,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响应吴三桂,而尚可喜镇守的广东,10府当中有4府也宣布“反正”,反清形势一时间大好。吴三桂起初拉拢尚可喜跟他一起反清,在遭到拒绝后,遂“转攻”尚之信,允诺一旦实现反清大业,将默认尚之信及其子孙世代占据广东称王。
吴三桂画像
尚之信既愤恨于其父尚可喜、康熙帝想要废除他的王位继承权,又错估了形势,认为清廷断不能消灭叛军,因为在接到吴三桂的邀请后,便果断地加入到反清叛乱当中。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动兵变,炮击清兵大营,并派兵封锁尚可喜的府第,接管平南王的全部权利,紧接着又胁迫两广总督金光祖、广东巡抚佟养钜、广西巡抚陈洪明一起反清。
不过,尚之信虽然反清,但并没有深度介入到吴三桂的叛乱事业当中,他最关心的是保住王位和地盘。因此,当吴三桂索要钱粮、援兵,并派亲信占领广东险要据点时,深感恐惧的尚之信便放弃反叛事业,遣使赴江西向和硕简亲王喇布乞降,时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二月。康熙帝为笼络尚之信,便正式册封他为平南亲王,并命他从征吴三桂叛军,以战功来赎罪。
“三藩之乱”形势图
尚之信重新归顺清朝后,非常卖力地征剿叛军,不仅镇压了祖泽清、刘进忠在广东境内发动的叛乱,而且还亲自率军攻略广西,牵制住吴三桂10万大军不敢北上赴湘作战(注:此时吴三桂已在岳阳称帝,因此湖南成为主战场)。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尚之信在两广地区的作为,吴三桂可以放心大胆的把全部兵力都用在湖南战场,如此一来,最终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