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铁血帝王,明初四大案的血雨腥风几乎将开国功臣屠戮一空,其中受胡惟庸案牵连的权臣勋贵最多,牵连致死者多达三万余人,连李善长都未能幸免。
明代李乐所著《见闻杂记》和明末清初学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导致胡惟庸案爆发的云奇告密事件,《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尤为详细:
“正月戊戌,惟庸因诡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临幸。帝许之。驾出西华门,内使云奇冲跸道,勒马衔言状,气方勃舌駃,不能达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挝捶乱下,云奇右臂将折,垂毙,犹指贼臣第,弗为痛缩。”
大概的意思就是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于是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其实暗中埋下伏兵想对朱元璋下手,行至西华门时太监云奇拦住朱元璋死活不让他走,即使被打得半死也不放手,朱元璋心知有异于是回城登上城墙,结果发现胡惟庸老宅里的墙修了夹墙,并有全副武装的甲士暗藏其中,于是胡惟庸谋反罪状昭然若揭,这就是诱发胡惟庸案的导火索云奇告密事件。
不过细细推敲之下,所谓的云奇告密事件其实漏洞百出:
第一,云奇身份存疑
云奇既然是太监,如果很少外出的话,又哪来的途径能预先得知胡惟庸的谋反部署?如果是奉命到胡惟庸府上传诏的太监,这么隐秘的事怎么云奇一到就被他发现了?
如果是朱元璋派往胡惟庸身边的卧底,一则云奇太监的身份很难能瞒得住,二则朱元璋应该认识他吧,又何来把他打得半死,三则锦衣卫无孔不入,朱元璋又何必多此一举派个太监去卧底,总之云奇示警本身就经不起推敲。
第二,就算胡惟庸老宅在皇城城墙附近,朱元璋的眼力那么好?一眼就能看到夹墙中暗藏的甲士,随随便便就能被看见,那岂不是说在胡惟庸家附近随便一个高过他家老宅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惟庸也太不小心了吧,即使他要谋反怎么也得要把士兵藏得更隐秘一点吧?
朱元璋能看见,别人也能看见,驻守城墙的士兵也能看见吧,就这样视而不见?
第三,杀了朱元璋就能谋反成功?胡惟庸洪武六年(1373年)出任右丞相,(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政治智慧这么低?朱元璋大权在握,太子朱标当时已经二十多岁,并且深得人心,谋反又岂能成功?胡惟庸不可能连这点都看不出来。
第四,《明太祖实录》记载在云奇告密事件几天之前,原本和胡惟庸同谋的御史中丞涂节密告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谋反,在朱元璋提前预知的情形下,又怎么可能会涉险前往胡惟庸老宅参观醴泉?
正因为云奇告密事件的漏洞百出,所以《明史》和《明太祖实录》都没有提及,后世不少学者都认为云奇告密事件是无稽之谈:“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
事实上朱元璋之所以诛杀胡惟庸,无非是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相权和皇权之争,铁血的朱元璋绝不容许相权挑战自己的皇权,胡惟庸的独断专行和擅权乱政更是激化了两者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借胡惟庸案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借此牵连并铲除权臣勋贵。
其实胡惟庸专权是有,谋反则是有点牵强,连《明史》都说:“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不过对朱元璋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