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图会》中历代名人大佬肖像与颜值图式研究

2020-09-27 04:20:00 作者: 《三才图会》

"虎鼻""龙鼻""露窿贫"

在《古先君臣图像》中,“屈原像”的取3/4侧面,但鼻子却以正面像的鼻子入画。但是此图所画的屈原的鼻子是“露窿贫”的鼻形,曰:“孔大鼻高窍有长,须知家下少衣裳,艰辛受苦多劳碌,末丧他乡实可伤”。

相术的表述往往只存在关于人物品性的片面的说辞。然而这种鼻子形状所反应的“末丧他乡”与屈原自沉江中的结局却如此巧合,可见制图者用心细致。两者几乎用了截然相反的两种鼻子“安放”在屈原的肖像上,一种强调了其身份和名望,另一种则反映了其生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继而投江自尽的“相貌”。由此可见其五官细节对人物图赞的影响。

图为《古先君臣图像》中的屈原像

另一方面,153幅肖像图中的眼睛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即右眼恰好是左眼的3/4。这里说的3/4并非因视觉角度而变换的“透视”问题,而是整个右边的眼睛是左边眼睛镜像对称的3/4。余下的1/4则被脸部右边轮廓的线条切割掉。这个细节一方面体现了肖像图的“平面性”特点,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五官在制作肖像图当中被作为“模件”的具体呈现。如附录二中的眼睛部分一样,所有的左眼都可以完整的单独呈现,并且所有的左眼都与正面呈现的眼睛没有差别。所谓的平面性和模件也即体现在王圻在处理这些肖像时并没有考虑到五官的形态需要因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事实上直到清代,所有的肖像画的处理方式都是如此)。

至于耳朵、口与眉毛的图式在“相术”章节基本能找到一样的“模件”,胡鬓部分又与丁皋的所“归类”的两种胡鬓一致,证明在肖像图制作的每一个局部均以相对固定的“模件”样式相互挪动套用组合而成,此处多数引用和借鉴面相学图谱的图式,部分在“旧本”的参照下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件体系,从而使得如此大量的肖像图能得以绘制完成。

图为《三才图会》中的恭克让像、益文达像、孔仲达像

关于五官的细节,此处不作更多比照。但前文所述的“稍稍人为”的图像当中,如:孔仲达像、益文达像、蔡克让像这三张,均未在“旧本”中找到肖像图,也即这些肖像均为王圻原创。从首冠上可见其“模件”挪用的痕迹,三个人物的脸型几乎一致,胡子的处理亦用一样的“连鬓须”方式,甚至眼睛与眼睛周边的皱纹,额顶的皱纹亦雷同处理。这里暂且抛开“千人一面”的观点看待此三张图,仅从以上所罗列的细节上可见王圻在“原创”的肖像图式中的制作套路。并且十分巧妙的利用鼻子线条的微妙变化以及人物身体的动态等作出三者的区别。然而事实上,下面四图手部动态的微妙变化也是王圻在制作这批肖像图中的“模件”之一。

结论

在单国强老师关于肖像画分类的文章中,有以下几种类型:历史人物肖像、帝王肖像、官僚缙绅肖像、文人名士肖像、庶民肖像、女性肖像、自画像。其中上文提及的历代名臣肖像图与追容画像可属同类——画者皆未见过对象的容貌。肖像图大多依赖文字的纪录,通过相学、文学、伦理等观念"设计"出符合对象在人们心中形象的样子,而"追容画谱"所提供的是十分具体的图像供客人挑选。如美国学者所言:“在中国和远东,这种习惯样式的普遍使用是这类绘画成功地发挥其功能的一种模式,因为作品把这种稳重而持久的形象传达给了他的后代传人,而且这种模式的重复将他们所关心的人物之神明白无误地表达了出来。”

"图谱"的存在从侧面展示了肖像画的"模具化"创作方法。从功能上,肖像图一方面承担“成教化、助人伦”的传播功能,另一方面,"图"的性质及其载体决定了它的"范本"功能,即从相学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名臣君子"的脸谱范式,从图式的角度则影响着后人对名臣画像以及文人画中的肖像范式。

来源:加班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