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鹏:二里头遗址第二期考古的主要成就

2020-09-28 21:40:13 作者: 杜金鹏:二里

1984年,新发现几座比较完整的铸铜作坊“工坊”遗迹。1986年又在铸铜遗址南部边缘区发现大量灰土堆积和灰坑,出土若干木炭、坩埚等与青铜冶铸相关的遗物。

现将比较完整的铸铜作坊“工坊”例举如下。

84YLⅣF9为一浅穴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门道在西南角,内部地面上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烧面、铜液渣、柱洞等,路土层间夹有墓葬。其东端被破坏无存。F9的建造与使用可分成四次:始建—修整—改造—重建。(图二,图三)

根据上述遗迹,推测F9应是一处铸铜作坊的浇铸场地,地面上留下的烧面应是陶范受热后所致,而旁边的铜渣液则是浇铸时泼洒铜液或浇瓢底部的残留渣物。该工场建造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废弃于四期。在其南面有同时期一条壕沟,沟内所见陶范、铜液块等,当与此有关。墓葬是在该建筑使用过程中埋入的,成年人墓葬排列在房址的东西中轴线上,下葬的顺序大致是由东而西,虽然分属不同层位,但方向、间距大体一致,可见有预先规划和准确记忆。儿童则埋在北壁下,相互间无打破关系。

在F9南面,另有三座铜器浇铸场,分别编号为Z1、Z2、Z3。

Z1,长方形浅穴式建筑,东西长约9.5米,在其东北部有门道和台阶,场内是层层叠压的路土,路土面上分布着许多红烧土面、铜液凝固面等遗迹,出土有熔炉残片、铜渣、小铜块等遗物。场内也发现一些柱洞。其北边缘分布着几座儿童墓葬,场内路土层间排列着几座成人墓葬。

Z2,长条状浅穴式建筑,东西长约18米,在其活动面上(主要在四周)发现有柱洞和红烧土面。其西半部被Z1叠压,二者间有更替关系。

Z3,长方形浅穴式建筑,东西长7.5米以上。本遗迹内路土可分为若干层, 层有红烧土面,层有若干红烧土面和铜绿锈渣。在 层路土内,还夹着M64、M65、M86等墓葬。

Z1、Z2、Z3与F9大致南北成排,应属相同性质的遗迹,即为浇铸青铜器的“工坊”或“工棚”。(图四)

2.相关房址

在青铜冶铸作坊遗址发现几座小型房址,根据其结构和遗迹现象分析,应与青铜冶铸有关,可能为工匠的工作坊或休息房。

83YLⅣF2,位于上述“浇铸场”F9与Z1之间。系坐北朝南、面阔两间的小型地面建筑,分东、西二室,各有门,皆向南,室内居住面均不止一层,每层都有火塘,有的火塘下凹成浅坑,呈青灰色乃至黑色;有的则与地面持平,呈红色。西室四面墙的内侧皆敷有黄细泥,室内居住面北边应门处有一块红烧土面,当为灶址。东室居住面为黄褐土,其东北角、东南角各有一灶址,东南角的火塘中竖立有几个土柱,显然是起支撑作用的。根据其与铸铜“工场”相邻,房内有火塘,以及火塘内还有用于支撑的土柱等现象,可知其与用于居住的普通房子有所不同,或许是用来烘烤、预热陶范的地方。(图四)

此外还有几座小型建筑,或与铸铜作坊有关。83YLⅣF5,系一地面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居面东北部有一方形“灶台”,其上有一瓢状烧面,居面其他地方多经火烤。83YLⅣF1,为半地穴式,平面呈方形圆角,地面平坦,东北角有灶坑。房址地面中央有一圆形柱洞。83YLⅣF6,半地穴式建筑,分为东、西两室,中间有隔墙。房内有多层居住面,每层都经夯打,并有红烧土面。83YLⅣF7,也是半地穴式的建筑,房基内有三层路土,表面有不规则的红烧土面。

3.陶窑

83YLⅣY1,平面呈U字形,窑口南向,窑室已毁坏不存。现存有火道、火膛与窑柱。火道内有塌陷窑箅。窑壁涂抹草拌泥,窑柱也是用草拌泥筑成,较为坚硬,呈青砖色。在陶窑的东北侧发现一个同时期方形坑,遗留有柴木堆放痕迹,可能与窑有关系。上述陶窑可能与青铜冶铸作坊中陶范烘焙设施有关。(图五)

4.祭祀坑

84YLⅣH99,本是一口废弃水井,口部呈长方形,东、西壁上有对应的两排脚窝。填土中埋置人骨和兽骨,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