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林画竹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为何郑板桥最有名?

2020-09-28 22:45:06 作者: 倪云林画竹意

修竹耐寒常青、苍劲俊逸的气质形象,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颇受文人墨客特别是历代画家的青睐。

五代后唐李夫人首创临摹窗上竹影的墨图,继之诗书画三绝苏轼创作《枯木竹石图》,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笔下之竹更是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之法。

到清朝时风格更为多样化,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淳朴而拙厚,现代黄宾虹、齐白石等皆为一代画竹大师。

但是纵观古今,画竹造诣最深的当数郑板桥。郑板桥一生,以竹为题吟诗作画,托物言志,秉笔传情。其笔下之竹,无一不是他那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人格的真实写照。

郑板桥嗜好修竹那清高俊逸的形貌,更加崇敬修竹久历风霜、挺拔高洁的品质。他追求竹中有我、我中有竹的合一境界,以竹抒情,借竹言志,实现人、竹清高俊拔品质的相互契合。

一、创造画竹三重境界新理论

郑板桥名郑燮,清朝乾隆元年进士。他一生画竹无数,他的竹画作品继承并发扬古人之优点,取百家之长,不拘一格并大力创新,发独家之意。

创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重境界之说,开画竹艺术之新局。

1第一重境界:眼中之竹

眼中之竹的意思是,人们通过视觉直观所见的修竹形象,即修竹的自然形态在脑海中的印象呈现。它是人们内心深处被生活所触动,感受丰富而深刻的表现。

郑板桥的眼中之竹之境强调要自身直接细致观察竹子,他强调画竹要以自然之竹为师,不可以承袭古人、不可以拘泥前人的画法。

只有画者将客观的竹子映照在自己的主体意识之上,进而形成最真实的主体映象与生命体验,这就是第一重境界已成。

2第二重境界:胸中之竹

郑板桥所谓的胸中之竹,就是指在眼中之竹的激发下,人在脑海中构思出多幅修竹画面,经反复推敲,择其精华最后具现在纸上。

这是一个艺术化的感应与构思过程,是人们与周围的客观世界近距离接触而产生的心灵感应,是人的心灵与修竹形象相互碰撞激发的火花,凭藉着生命的契合唤起绘画创作的冲动。

这重境界要求,人们要将个人思想与现实生活完美融合,将生活中的观察和体会,通过绘画构思形成独特的意象。

绘画作品不单单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应该是从自然美到艺术美的提炼与升华,是人们通过不断绘画实践,创造出的物化的自然美的形象。

3第三重境界:笔下之竹

郑板桥的笔下之竹是在笔墨纸张中传达意象时,舍去多余的枝节,而使意象中的美得到再一次的升华。

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经过画者在脑海中反复推敲与构思后,付诸笔墨落于纸上,是将画者内在的胸中之竹外在展现的过程。

笔下之竹的美缘起于胸中之竹的美,却又更高一筹,这是绘画过程中最后呈现的阶段,也是心中意象的物化表现。

郑板桥的三种墨竹画境是对自然造化的体察、领悟和创造,准确清晰地将眼中之竹的自然观察。

胸中之竹的绘画构思,笔下之竹的绘画传达这三个各自独立,却又互相联系的创造过程进行了三种境界的表述。

对于中国水墨画法艺术来说意义重大,即使对其他绘画技法也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参考借鉴作用。二、画风卓尔不群、繁复多样

郑板桥不但在画竹艺术上提出三重境界之新说,他还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就古今画竹艺术的最高典范。

所画之竹风格迥异,各不相同,却又都能折射出他对修竹的爱,对人生的探索。

1天然率真通透中的疏朗

郑板桥所处时代,绘画技法以元明遗风为主,以临摹至上,画风中庸,千篇一律,弥漫着浓厚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空泛之风。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