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名人录——道教鼻祖老子

2020-09-30 10:53:13 作者: 中国历史名人

老聃还对当时作战和治国提出一些策略,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他说善于用兵者不采取攻势而采取守势,不冒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另外,没有比轻敌再大的灾祸了,他的“兵不厌诈”、“以退为进”、“不轻敌”等战术原则在兵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还提出:如果两军对阵实力相当时,那么悲愤的一方必然胜利。“哀兵必胜”,第一次指出了在战争中士气的重要作用。以后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大概都是由此得到的启示。老聃虽没有完全认识到矛盾转化是要有条件的,陷入了形而上学,但他的这些战术原则对后来的许多兵法著作都有很大影响。

同时,老聘还认识到量和质的变化。巨大的成功,离不开一点点的积累和一分分的努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请不要小看那刚刚萌发的细芽,那块块奠基的泥土,那扎扎实实的第一步。另外,他那“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精辟见解,都成为后人常常引用的警句格言。老聃在周朝做了几年官,由于讨厌当时种种不良制度的束缚,而且日见周室衰微,于是弃官不做,去寻清静自然的生活。

据《史记》记载:他出函谷关,遇到叫喜的守关口的官,喜说:“先生要去隐居吗?听说您很有学问,希望能写些东西以留纪念。”于是老聃写了一部五千余字的《老子》,分上下两篇,因为说的都是道德之要旨,故又称《道德经》。写罢,告别了喜,出关而去,隐姓埋名,过着他那自在的隐士生活,至于他后来如何,谁也不知。只有《老子》八十一篇流传至今,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吸收和改造,成为哲学思想上重要的流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孔子#周朝收藏

孔子离开老聃,回到鲁国,对自己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善于飞翔,我知道鱼善于游泳,我知道兽善于奔跑;我也知道可以做矰(用丝绳系住的短箭)射飞鸟,可以做纶(钓丝)钓游鱼,可以做网捕野兽。至于龙,我就不可能知道它怎样乘风云而上青天。我现在见到老子,他就象龙一般呵!”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对老子的佩服别看当时老聘在周朝做官,实际上他是对周王朝非常不满的。他抨击当时的政洽制度,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人民的饥饿,是因为政府所收的捐税太多了,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人民之所以轻生犯法,是因为统治者们要求奢侈的生活太过分了。本来,上天的道理,是拿有余的去补不足的,而现在呢?人的道理却不是那样,是拿不足的去奉送有余的。

老聃所主张的,是“无为”之治,他说:“国家的政治是宽容的,它的人民就是淳厚的国家的政治是严峻的,它的人民就是狡诈的。”他的一个重要信条,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他看到了广大被统洽者反抗力量的强大(民不畏死),而统治者的镇压往往砸伤了自己。他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受“自然法”的支配,用不着种种制度,用不着政府干涉人民的举动,如果违背了“自然法”,订出种种制度,去束缚和于涉人民的行动,不但不会得到什么益处,反而会扰乱社会,搞得人民不能安宁。

老聃憬的社会,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然社会,他理想中的国家,就是使国家很小,使百姓很少,虽有兵器而不用,虽有船车而不乘,因为人民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谁也不去冒险。在这样的国家中,使人民有甘美的吃食,华美的衣服,安适的住宅,愉快的习俗。相邻的国家能互相看见,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而两国的人民到死不互相往来。这可能是原始公社那种简陋而安谧生活的影子在老子头脑中的反映。显然,他的这种思想是保守的、消极的,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的。

但,由此我们也看到了老聃对春秋时期连年岁事的厌恶,从而幻想着平静安宁的社会、超脱现实的社会生活。老聃的哲学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和变化。他最著名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警句,它不断地提醒着人们:倒霉的事里有好福气的苗头依附着,好福气里有倒霉的因素隐藏着;正常的事会变得古怪,好事情又会变成邪道。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不会是僵死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