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传统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较完善的时期,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难以被推翻,再加上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明朝的统治非常稳固。可是由于连续几代君王肆意挥霍,导致明朝的统治最终走向瓦解。除此之外,明朝的统治瓦解,还与腐败的官员体制有关。
“一代知县官,十万雪花银”,已经成为官员违法贪污的常态,在官场之中,特别是明朝末期时期,腐败之风无法根治,导致明朝帝国的危机四起。为了在腐败的官场中生存下来,不少人放弃了儒家思想传统的仁义道德,取而代之的是厚黑学中的官场阴文化。
在这一时期,明朝官员温体仁在官场上使用的各方手段,都能集中代表官场阴文化的发展,因为温体仁是名副其实的奸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来规范官员行为的,除了中央监察,还有历史的评价。虽然温体仁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主掌明朝内阁,解决了许多明朝政策上的问题,但是通过历史发展的结果,就已经证明温体仁是一位奸臣,而且是一位深谙官场阴文化的代表。
通过温体仁的历史,去发掘官场阴文化的表现,便会对官员体制有着更深层次的见解。本文正是以温体仁的历史为线索,去发掘温体仁背后的奸诈。
投机取巧为何成了奸臣的“象征”
作为奸臣,一个最明显的象征就是投机取巧。为什么如此说,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自身实力的不足
但凡凭借投机取巧手段上位的人,都是因为自身的实力不足。因为作为高级官员,除了资历以外,还需要有过人的实力与能力,如此才能在其位,谋其职,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倘若自己实力不足的话,为了实现职位分配的公平,实力不足的人难以高升。所以,只能通过投机取巧,如巴结上级,讨好下级,通过人性的弱点,以不正当不公平手段来谋取更高的官位。
第二,为人懒惰,不知上进
其实许多事物,人并非生来就会,需要大量的学习与付出,自己的实力也可以得到真正的加强。可是奸臣脑海中只想着怎样快速提升自己的位置,通过什么手段,来谋取自己的高位。
其实,在其他方面下功夫,还不如实打实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需要痛苦的付出,但是它所获得的才是真正的高位与人心所归。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的高位,不仅要考虑如何稳定自己的位置,还要遭受他人的白眼,这种手段是得不偿失的。
第三,自我利益的短视
在古文中,君子的形象是中国世人所向往并认可的形象,为了与之对比,将“小人”一词托付而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就是其中最好的解释。为何小人会“常戚戚”,因为小人的视角短小,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为何君子会坦坦荡荡,因为君子心怀天下,不因为自己痛苦的遭遇而伤心,以天下事为己任,所以没有自身的烦恼。
那些视角短小的小人,往往是历史的罪人,因为他们无法看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所以他们疯狂的压榨百姓,危害国家,当国家灭亡之后,他们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
温体仁,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在崇祯元年(1628),时任礼部侍郎。崇祯初年,关于内阁的选任,成为了国家问题。由于各方党派的暗流涌动,内阁大学士并没有稳定的人选,因为各方势力都想获得内阁大学士的高位。此时的东林党,作为崇祯年间表面势力最强的党派,似乎是最好掌握内阁权力的党派,但是他们的目标,却被温体仁和周延儒击毁了。
温体仁知道,崇祯非常害怕朝臣结党,而且需要有一批忠于他自己的大臣,于是温体仁从中作梗,独自提出当时东林党最佳内阁人选钱谦益的问题。为了保住钱谦益的位置,东林党奋力而起,殊不知中了温体仁的计谋,崇祯放弃了钱谦益的入阁资格,温体仁由此遥步直上,进入了朝廷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