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晋阳起兵后的关键之战:必先攻占此地,才能进据长安以图天下

2020-09-30 20:32:00 作者: 李渊晋阳起兵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初一,李渊起兵晋阳,正逢天下大乱之际,群雄并立,各据一方。此时若想“号令天下”,成就帝业,占据大兴(长安)或洛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由于洛阳、大兴作为隋朝东西两京,具有文化传统上的正统地位,在时局纷乱、天下无主的形势下,坐镇洛阳或大兴,可以籍其威权,号令天下,塑造自身的正统地位。而李渊所据的太原,虽然山河险固,但僻居一隅,虽可割据,但想要“号令天下”则不太现实。不过太原与大兴(长安)、洛阳成鼎足之势,麾兵南下,无论是西图关中,建都长安,还是东进河洛,定鼎洛阳,都可制命天下。

七月十四,大军到达西河郡,经雀鼠谷,再到达霍邑(今山西霍县)西北的贾胡堡。李渊的反叛直接威胁到了隋京城长安,代王杨侑(隋炀帝长子杨昭第三子,当时留守长安)已派宋老生领精兵二万屯驻霍邑,同时派屈突通屯驻河东,阻击李渊越过黄河进军长安。

其时连日下雨,李渊在贾胡堡无法进兵,军粮也快吃尽,又有流言说北方突厥和刘武周有南下袭取太原的计划,李渊一度想要退兵,但在李世民的不停规劝下,最终坚持了下来。八月初一,天气转晴,太原的粮草也送达,李渊遂命李建成佯攻,并将宋老生引诱出城,再命李世民率骑兵冲击,宋老生大败之下被斩于阵中。

此战其意义不仅仅是振奋了士气,更重要的是打通了西入关中的通道,使出山西入关中成为可能,在战略决策上,也打消了一部分人欲退回太原的想法,使继续西进成为必然。之后,李渊又乘胜攻克了临汾、绛郡(今山西新绛),直抵黄河边的龙门。

龙门是今山西的河津,是过黄河的一个渡口,在此既可直接渡过黄河,进军关中,又可南下攻打河东(今运城管界)。在这里,又发生了一场争论,薛大鼎劝李渊勿攻河东,只要占据永丰仓(隋唐之交永丰仓在今潼关港口镇西村附近),扼守潼关,传檄远近,关中可坐取也,但诸将不同意,主张先攻河东。李渊想采纳薛大鼎之议,舍河东而先渡河进取长安,但裴寂又不同意。

此时就周边态势而言,洛阳以东,有李密,并拥有洛口仓和黎阳仓两大粮仓,在天下群雄中,声势最盛;洛阳东北,又有窦建德雄踞河北,也是群雄中较强的一方势力。李渊即使占领洛阳,仍处于四面受敌之态,难以固守,而且容易招惹各方势力,成为众矢之的。

与洛阳相比,长安坐在的关中与群雄鏖战正酣的中原之间有潼关相阻。如果占据潼关,可以避免过早与李密、窦建德等势力发生冲突,而且割据陇右的薛举和割据陕北的梁师都相对势力较小,易于逐个翦灭,有利于一边巩固,一边发展。

经过一番分析可以发现,进攻潼关这一战可以说对李渊至关重要。

正因如此,李渊也力求稳妥,于是分别采纳了两派的意见,自己率大军西入关中,留下一部分军队围攻河东,接应河西军。这样,即使入关失利,也不至于被屈突通斩断归路,受到腹背夹击。

九月十二日,李渊率领主力部队渡黄河,挺进关中。十六日李渊到达朝邑,住进长春宫。十八日派李建成、刘文静驻永丰仓扼守潼关,负责抵御东边过来的敌军;派李世民率领刘弘基等诸军几万人进攻渭水以北地区。

屈突通得知李渊西进的消息后,留下鹰扬郎将尧君素驻守河东城,自己带领数万精兵回救长安。此时,蒲坂津西岸已经被李渊军控制,屈突通只好在潼关附近渡河西进,但由于受到刘文静部阻遏,只得在潼关与其对峙。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