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国和辽国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经常成为外外界议论的焦点,在宋太宗时期,宋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宋国由主动进攻到被动防守,也正是由于这个决定,使得宋太宗被后代很多人骂,骂的原因是认为宋太宗向少数民族求和不战,有辱大宋国威。也正是这些民间言论导致很多人对宋太宗的印象不太好,那么历史上真的是如此吗?宋太宗改变对辽政策就没有什么隐情吗?
宋太宗图像
宋国和辽国时常发生战争,并且宋国失败的次数比较多,而辽军留下了英勇善战的形象。在宋国境内,尤其是在宋太宗时期,发生了几场大的失败战役,也正是由于这些战役,才使得宋太宗不得不重新考虑跟辽国的关系,最终下定决定不再主动攻打辽国,即使辽国已经占领了宋国的很多土地,也就是说宋太宗将对辽政策改为了被动防守。
在改变了对辽政策之后,宋太宗又是怎样做的呢?辽国会接受宋国的条件吗?究其根源,宋太宗的对辽政策是怎样具体实行的,这些具体措施对宋辽两国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在经过分析之后,让我们对宋太宗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他在对辽的态度上或许跟民间相传的相同,或许不同,但是总之,研究宋太宗对辽政策改变的原因以及对辽政策的具体措施,对于了解宋太宗和北宋时代具有重要作用。
宋辽对峙
一、宋太宗内部对宋辽关系的看法
研究宋太宗对辽政策的改变经过,实际上也就是分析宋太宗制定被动防守政略的过程。通常来说,制定一个新的政策,就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原因,外部和内部。宋太宗改变对辽政策的外部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在多次大战当中被辽国大败,例如君子关之战。对于宋太宗来说,关键的一步也就是较为复杂的就是内部因素,在朝堂上,面对辽国,朝臣们分成了多派,并且进习惯了激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中间就有影响宋太宗做出决策的建议。
在北伐失败之后,宋太宗内部首先进行了关于进攻还是息兵的讨论,也就是朝臣们关于主战还是主和的讨论,其实在经历了君子关之战之后,宋军几万军队都被辽国所以,宋军士气一下子受到很大的挫败,但是这个时候仍然存在主战派,这至少说明了三点:
第一点是戎狄有天生的缺点,在主战派看来,辽国、金国这些少数民族国家野蛮残暴、不讲信用,很难用德教化,必须使用武力才能解决;
第二点是虽然宋军失败了,但是不代表此时宋军不能再战,并且辽军因为胜利助长了骄傲情绪,此时宋军可择良将攻打骄傲的辽军,未必再败;
第三点是如果宋军主动讲和,那么一定会使得辽军认为宋国是一个软弱的国家,可能会加速辽军的进攻,到时候宋军不得不打,所以不能让外界以为宋军软弱好打,否则会引起更多的外来侵略。
总的来说,主战派几乎打出的是情感牌。
辽军攻打北宋剧照
主和派的理由也有三点,一是时机不成熟,此时幽州等地已经被辽国占领,整个河北又是毫无防守地形的平原,这样不利于宋军防守作战;第二点是如果再战,那么国内的老百姓会遭殃,尤其是青壮年农民;第三点是大战不利于发展经济。跟主战派对比,主和派的这三个理由是比较理性的。但是在主和派内部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个是主和,指的是跟辽国以合,第二个是主守,指的是辽国如果入侵,那么宋军就与之对战,如果辽国不入侵,那么宋军就在原地守护好自己的城池。
《续资治通鉴长篇》记载:来则御之,去则勿逐。
第三个是和后再战,先议和,目的是先谋求发展以此壮大势力,等到条件成熟之后再跟辽国对战。从三个建议的内容上看,这三个都是比较实用的,如果要按照优劣排序的话,自然是来去有法为上策,来去有法是主守,之所以说它是上策,原因有二,一是无论是君子馆之战,还是雍熙北伐,都有一个共同点,宋军取得局部胜利的原因都是来自于防守,这至少说明了宋军的防守力量强大,所以宋军在防守上是能够克制住辽国的,二是相对于其他策略交好,完全主和则显得宋国示弱,如果先议和再作战,那么主动权首先在辽国手中,宋军已然处在被动。综上所述,驻守才是关键,不仅仅能够显示出宋军的力量,还能够使得北宋经济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