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唐的尚书右仆射,尚书省的二把手,是唐朝的开国元勋,武德二年李世民请兵讨伐洛阳,只有他力力排众议赞成李渊出兵;突厥寇太原,以武力逼迫和亲,只有他主张先打再和,恩威并施令突厥胆寒,此人便得唐朝开国功臣封德彝。许多人把封德彝看成首鼠两端的投机分子、双面间谍,尤其是太子之争,他明里支持李世民,暗地里却鼓励李建成杀弟免祸,种种行为被后人唾弃,但细品历史此人做官之道却颇具特点,若非有大才大略,绝不可能善终。
《贞观之治》封德彝
巧附托,祸乱大隋
封德彝出身官宦世家,刚出仕时跟内史令杨素平定江南,因做事与众不同得到杨素赏识,后来替杨素大兴土木建造仁寿宫,仁寿宫的华丽让平素节俭的隋文帝大动肝火,杨素因此内心惶恐,然而封德彝却说:“公当弗扰,待皇后至,必有恩诏”,果然杨素等来的是隋文帝夫妻的感激;事后杨素盛赞封德彝:“揣摩之才,非吾所及”。
得到杨素的举荐后,封德彝当上了内史舍人,然而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也许是他觉得按部就班升官太慢,于是眼光再次瞄向了朝中权臣,这次他选中了虞世基。虞世基虽然得到杨广宠信,但对于处理政务却不拿手,封德彝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又加入了虞世基幕僚中,果然善于理政的封德彝很快得到了虞世基的赏识,许多国家行政也都委托给他处理。
《贞观之治》封德彝举贤
虞世基为官善于逢迎,对于杨广不喜欢的事情他一律不报,逐渐地呈到隋炀帝眼前的只有喜没有忧,天下都群雄割据了,杨广还是一味地享乐,然而造成这一切的真是虞世基吗?据《旧唐书》记载:“伦(封德彝)又托附之,密为指画,宣行诏命,谄顺主心。外有表疏如忤意者,皆寝而不奏。决断刑法,多峻文深诬;策勋行赏,必抑削之。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皆伦所为也”。这段记载揭示了封德彝在替虞世基处理政务时的主要原则,那就是凡事以谄媚皇帝为主,有忤逆的奏章一律扣下不报,剖断刑狱一味苛求法律曲释诬陷,论功行赏时又想尽办法削减功劳,最终虞世基之宠与日俱增,隋政却日益腐败,而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封德彝。可怜的虞世基直到死时都在替封德彝背锅。
归大唐,屡出奇谋
江都之变后,虞世基被杀,封德彝又转投宇文化及,出任伪政府的内史令;中原争雄后宇文化及势力渐蹙,封德彝觉得宇文化及早晚靠不住,于是劝说宇文士及一起暂避风头,两人主动请缨为宇文化及到济北运粮,实际是准备投靠大唐。归顺大唐后,李渊看他是前朝重臣对他另眼相看。
《贞观之治》封德彝主张重刑治国
投靠大唐后,封德彝像变了一个人,行事风格大变,在一些重大战略问题上眼光老辣,武德三年李世民大军陷于洛阳之争,随着窦建德的参战,唐军面临腹背受敌的风险,当时军中撤军呼声很大,远在长安的李渊也在犹豫,此时封德彝受李世民委托回京做汇报,朝堂上一番慷慨陈词彻底打动李渊及众臣,为李世民全歼王世充和窦建德争取了政治援助。拿下洛阳后李渊非常高兴,当众感谢封德彝“朕初发兵东讨,众议多有不同,唯秦王请行,封伦赞成此计。昔张华协同晋武,亦复何以加也”。
封德彝出身文职,但面对突厥的不断压迫却表现出了军人般的气概,他认为对突厥一味忍让不能换来和平,相反应该主动出兵,打痛了他再施加恩惠,这样突厥便不能轻视中国;武德年间突厥多次劫掠中原,大多数朝臣都是敢怒不敢言,像封德彝这样有骨气的着实不多。武德六年,封德彝出任大唐吏部尚书,因工作出色,甚获时誉。
《贞观之治》封德彝讨论如何侍奉皇上
看完上述内容,你还觉得封德彝仅仅是颗墙头草这么简单吗,此人着实有真材实料,处理行政是一把好手、军事上有独到的见解、人才管理也颇具建树,难怪当年杨素抚其床曰:“封郎必当据吾此座”;武德六年,封德彝官拜中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