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不!那只是堕入黑暗前的落日余晖而已

2020-09-09 22:45:49 作者: “康乾盛世”

盛世是指中国历史上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的顶峰,封建王朝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国家的繁荣昌盛,统治集团的文治武功也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时至清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的努力打拼,使清政权在长达134年的时间里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缔造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然而,这真的是盛世吗?起码本人不认为是,不过是堕入黑暗前的落日余晖而已!康雍乾三朝的一系列措施并不比历史上其他王朝更高明,说白了,历经战乱,新朝初立,大多都是轻徭薄赋、整顿吏治、恢复生产这一套,所谓社会和经济发展也更多的是报复性的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生产,新朝建立和股票抄底类似,运气好就赚了,运气不好就接着挂掉!

下面咱就扒一扒,为啥说,这根本就不算个盛世!

历经康,雍,乾三朝,清朝的社会经济逐渐走出乱世的凋敝,各项经济指标甚至超越了前朝。我们可以从耕地、粮食产量、人口与人均产值等方面来好好看看,据《清实录》记载,雍正二年,全国耕地已达8.9亿亩,远远超过明末崇祯时的6.7亿亩。在乾隆35年再次增加到9.5亩,最终到了乾隆末年甚至超过了10亿亩,达到顶峰。

粮食的充盈使得人口迅速增长成为可能,要知道那时候打仗要有兵、打粮要有丁,人可是最大的宝贝!康熙61年,国家人口就已突破1亿大关,而至乾隆5年又突破了3亿大关,当时人均占地3.5亩,人均口粮约680斤,即便是扣除了饲料、酿酒和制酱等用途消耗的粮食,人均口粮仍能达到600斤之多。18世纪末,中国的粮食产量保守估计可以供养3亿人。

社会活力和经济指标的回升,使得清廷财政也保持着稳定增长的势头,完全扭转了清初时期财政收入一直入不敷出窘境。康熙朝早期,国家商务从明末动乱中完全走脱出来,清廷财政收入微薄,加之康熙中晚期,两年征战,钱粮亏空,国库存银一度只有约八百万两!雍正登基之后,一看这点家底心凉半截,不会这位也是个狠角色,继承大统后大力整顿,谁挡路就干谁,朝廷风气为之一变,到雍正五年时,库银便已增至五千万两,而他儿子乾隆时期更是常年保持在八千万两上下。

国家财政充足,施惠于民减免钱粮便成为常态。据清《圣祖实录》统计,从康熙元年到康熙46年,累计免去全国各地钱粮达1亿两白银,“至康熙50年为止三年内轮换一周,总免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共银三千二百零六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其后更是完了把文字游戏,宣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而到了乾隆朝,更是四次减免全国钱粮,总额估计在两亿两以上。

库银

通过继承和战争,那时的中国国家的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版图北起外兴安岭以南、北至北海、东至库页岛,西北至巴尔喀什湖以西,南至南沙群岛,这样广袤的国土上,生活着几十个民族,可以说,那时我们已经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了。

野心勃勃的权力野兽们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皇权,他们想要推行他们的英明决策,因而打造了一部运行流畅的国家机器,这其中,皇帝权威至高无上、不可动摇,亦不可置疑!这绝对是底线,否则老子和儿子拔刀相向的也不在少数!清廷的统治者们热衷于特务治国,派心腹包衣奴才如曹莹、李熙等人打探地方物价,捕风捉影,通过密折密报和恐怖政治,使皇帝的君权的绝对集中,也到达了历史顶峰。

密折制度即特务政治

清廷的皇帝们推崇乾纲独断,容不得一丝商榷和讨论的余地,满清没有庭仗,只有抄家灭族!这一切导致朝廷内阁形同虚设,清初尚有皇帝与大臣共同议政的空间,但随着国家稳定,皇权逐渐稳固,国家便只有一个人的声音了!

康熙设立南书房,并让它在实际上变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而至雍正时,设军机处为政府最高决策机构,而其中的军机大臣在皇帝面前没有任何文人的风骨,几十年寒窗苦读最终落得个跪受笔录的待遇,清时无文人,只有低头奴!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完全不要脸了,连起码的场面都不顾了,直接撤销了名存实亡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至此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