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国发动的战争,看刘备与诸葛亮的“掠夺思想”

2020-09-12 10:52:23 作者: 从蜀国发动的

“军用不足,备甚忧之。

《资治通鉴》

刘备的原有计划被赵云制止,因此他分外担忧,就当刘备一筹莫展之时,蜀地名士刘巴给出了一个完美的“馊主意”:

“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

简单来说,就是由官府出面,大量发行高额面值货币。一枚“直百钱”,可换取100枚小钱。这显然是故意引起“通货膨胀”,当大量“直百钱”涌入市场后,钱币的购买力便会下降。而作为发行方的官府,则趁机大赚一笔,于是

“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从刘备经济思想中的掠夺性来看,他的确当得起“枭雄”二字。

二、诸葛亮的可持续性经济

人们常有逆反心理,《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便有越来越多的人讽刺诸葛亮在正史中的“碌碌无为”。可实际上,倘若诸葛亮真的言过其实,唐人也不会将其列入武庙。从诸葛亮能与白起、孙武等人并列为武庙十哲来看,他对蜀国的军事、经济、内政等方面,皆有着突出贡献。而诸葛亮的经济思想,却始终为军事思想服务。这也是文章开头问题的答案。

蜀国后期时代,诸葛亮、姜维能多次兴兵北伐,靠的便是其经济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蜀国的经济发展,诸葛亮做出的努力大概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兴修水利,畅通交通枢纽;二是推行屯田,促进农业发展;三是发展丝织业,鼓励百姓的手工业;四是加大贸易往来,充分发挥蜀地的本土优势。

不过与诸葛亮军事思想有直接关联的,还是他的屯田思想。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要诸葛亮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便不可能不会注意到粮食对于一场战斗的重要性。

强大如袁绍、勇猛如吕布、高明如曹操,这样的枭雄人物,都难免在粮草问题上吃了大亏,也难怪诸葛亮数次强调

“粮谷,军之要最”

的思想了。《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不难发现,早在刘备外出征战期间,诸葛亮便已经开始和粮食打交道了。

尤其是第一次北伐之战期间,诸葛亮丢失了街亭,导致蜀中运粮要道被切断。为弥补这个损失,诸葛亮曾打算进攻粮谷重地陈仓,但郝昭早有准备,甚至采取了开创性地将“火箭”运用在守城之中。如此一来,诸葛亮仰天长叹,最终无功而返。受此打击,诸葛亮痛定思痛,决定冒险在汉中开辟大量良田,进行屯田要务。

我们再观察诸葛亮几次北伐战争的时间,尤其是前两次: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兵陇西三郡;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与传统作战动辄数月数年的时间相比,诸葛亮北伐的时间极短。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数次而不胜,只不过穷兵黩武罢了。其实不然,诸葛亮北伐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掠夺人口。

古代人口才是根本,才能够持续发展。《三国职官表》中记载:

“蜀置督农,供继军粮,屯汉中。”

汉中之地本就肥沃,经过常年战乱,不少良田处在荒废状态。故而诸葛亮选择在汉中屯田,不仅能将大批的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起来,还极大减少了押运粮草所需的人力和物力。

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蒋琬、费祎等人,皆继承了诸葛亮的农业与掠夺人口思想。他们常年坐镇汉中,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将汉中打造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军事基地。由此可见,诸葛亮、姜维能多次北伐战争,便是靠“以战养战”的思想。大批蜀中精锐闲时务农、战时掠夺,已经成了北伐蜀军的一个特色。这便是诸葛亮经济思想中的可持续发展,他想要“以攻代守”,来解决蜀国偏安一隅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