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国发动的战争,看刘备与诸葛亮的“掠夺思想”

2020-09-12 10:52:23 作者: 从蜀国发动的

遍观三国历史,不知众位读者是否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现象:

蜀国自建立之初,便始终伴随着无数战争。其中有很多次,蜀国都是主动挑起战争的一方。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进入益州,在短暂发展了几年后,刘备又急忙进军汉中,于建安二十四年将其拿下。与此同时,关羽为分担刘备在汉中之战的压力,亦兵出南郡,向樊城、襄阳发起猛烈进攻。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并于同年伐吴,后惨败于猇亭,最终于白帝城病逝。刘禅即位之后,蜀汉迎来“诸葛亮时代”,后者更是秉持了刘备“百战无悔”的作战理念,先后发动五次北伐战争。其继承人姜维“青出于蓝”,前后共计发动了十一次北伐。上述可见,蜀国可真是

“活到老,战斗到老”。

众所周知,打仗是非常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的。刘备素来以“仁义”著称,为何一直以来做的事情反而与仁义相反?并且,蜀国偏安一隅,蜀国又是如何支撑得起如此长期性的战争呢?

首先,笔者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仁义”的刘备心中隐藏的“掠夺思想”。

一、刘备经济思想中的掠夺性

汉昭烈帝刘备,一直以仁义爱民著称。不过从刘备的经济思想来看,他倒是更像一个枭雄,充满了掠夺性。以益州之战为例,刘备入蜀虽然没太大压力,但也花费了不少积蓄。正因如此,刘备兵临成都城下时,他已经发不起军饷了,这显然颇为严重。毕竟这个问题无法解决,甚至能导致军中出现哗变。

《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提到一件事,为了安抚众将,刘备便与诸军相约:

“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

不得不说,这招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办法还真有效,蜀军军士在奋战过程中,无不搏命以战。刘备入蜀之后,果然信守承诺:

“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

甚至于一些军士掠夺成都百姓的物资,刘备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尽管如此,刘备依旧很忧愁,军饷问题倒是解决了,可下一场战争怎么办?毕竟刘备还没入蜀,便已经对汉中产生想法了。

《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

“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意思是说,刘备还打算将成都内的土地、房屋和桑田都给大伙分一分,这不就解决了汉中之战的军费了吗?不曾想到,一向正直的赵云当着众人面前提出了反对意见:

“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刘备向来以仁义标榜自己,赵云已经站在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了,故而刘备心中再是不喜,也只能将此事作罢。也正因如此,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刘备心中一直都有一杆秤,“匡扶汉室”才是他的终极目标,“仁义”只不过是他完成这个目标的工具之一罢了。打仗耗费的资金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数字,战前需要军饷,战胜后的奖赏也是提高士气的必要手段。古代战后奖励一般由两种:

领导者自掏腰包给将士们赏赐,另一种就是掠夺了。

198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汉代烽燧遗址,从中出土一万多枚竹简,其中一枚竹简上面记载了如下文字:

者众八千人以上封列侯邑两千户赐黄金五百;取故君长以为君长, 皆令长其众。赐众如隧长其言及武功者赐爵共分采邑;二百户五百骑以上赐爵少上造黄金五十斤食邑百户百骑。

汉朝前期对抗匈奴时为何节节败退?除了匈奴高机动性之外就是匈奴太穷的原因了,将士们打匈奴时根本提不起士气。即便是匈奴屡次侵犯汉朝疆土,这给将士们带来的愤怒远不及实实在在的赏赐有用,因此为了提高士气,汉朝就使用了这种“军功制”。从这个例子上可以看出一点:

战后将士们得到物质类的奖赏尤为重要。

不过以刘备的家底却是掏不起腰包的,刘备是个聪明人,他高举“仁义”大旗远不如放纵士兵们掠夺财产。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