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入中国的番薯和玉米,真的是成就康乾盛世的秘诀吗

2020-09-10 01:11:01 作者: 传入中国的番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但是耕地面积的增长很小,于是乎人口的饥荒也是经常出现,以至于各地“抢粮”成了日常,

“查乾隆七年之冬,八年之春,湖广、江西、江南、等处,抢粮之案,俱未能免,而江西尤甚。一邑中竟有抢至百案者。”

在这种情况之下,救灾粮就成了最关键的东西,那么救灾粮食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

番薯、玉米、马铃薯

等美洲作物。

在北方的山东等地,玉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南方的江苏等地,一般是

“多以隙地种之,无直鲁专植之盛”

,但是由于这些粮食作物可以在山间大量种植,所以居住在依山地区的人口就可以大大增加产量,清朝的耕地面积因此大幅度增长。同时在四川等多山省份,玉米更是大为流行,所谓:“蜀中南北诸山皆种之”。正所谓:

“玉麦……之类,贫民借以养生者,则处处产焉”。

在人口和耕地出现严重矛盾的情况之下,清朝在灾荒时期和产量低的地区大规模推广种植这些高产作物,这样就让清朝的老百姓出现了一种诡异的生存状态:

“饿不死,饱不得”

。因为高产作物一般不会突然绝收,所以清朝老百姓维持基本的生存是可以的,但是想吃饱基本是很难的,因为人口增加实在太快,所以

“番薯,贫者以代粮,赖以备荒,其功尤巨”

在灾荒之年吃番薯成了很多人的共同记忆,所以说清朝靠番薯获得盛世的说法也就此而来。

所以说清朝的番薯和玉米等产量虽然不大,但是避免了大量人口在灾荒之年出现饿死的情况,让大部分人得以生存,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所以说清朝是番薯盛世某种意义上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并不是说清朝人大部分都在吃番薯,毕竟众所周知,南方吃稻北方吃麦,我国古代的主食从来都是五谷这一点是没有改变过的。

作者:

天光破云

校正/编辑:

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阳春县志》 康善述

【2】《岭南杂记》 吴震方

【3】《国初莆变小乘》 陈鸿

【4】《四会县志•物产》 陈志喆

【5】《金薯传习录》 陈世元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