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清朝初期的所谓“康乾盛世”其实是“番薯盛世”,什么叫番薯盛世呢?就是说康乾时期之所以出现了巨大的人口增长,其实是因为大量引入了美洲的经济作物比如说番薯和玉米,依靠着吃番薯和玉米才养活了巨大的人口。
那么这种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番薯盛世呢?其实我们并不难得出答案。
清朝初年伴随着明末的巨大破坏,整个中国呈现出百废待兴的局面,当时清朝所拥有的耕地和人口都比明朝鼎盛时期相差甚远。明朝鼎盛时期根据估计全国人口大概有1.5亿-2亿,明朝的耕地面积5亿-8亿亩左右,清朝初期耕地面积不到6000万亩,人口也只有8000万左右,但是到了乾隆时期,清朝人口突破1.3亿,
到了乾隆末期,清朝人口达到空前的3亿1千万人,到了清末更是达到了4.5亿人。
这样巨大的人口增长,其实原因众多,其中有三个原因最为人们所关注。
第一就是清朝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少见的长期和平。
从康熙到乾隆前后134年的统治时间,除了康熙中期爆发的三藩之乱导致西南人口锐减之外,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动乱,更没有发生过人口的巨大损失之类的突然事件。这样就让清朝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发展人口。
第二就是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增加人口的政策。
所谓“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康熙末期所实行的永不加赋的政策限制了清朝的总土地税,这样生孩子不用交人口税,大家自然随便生(仅限于古代),于是乎清朝的人口就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到了雍正时期出现了“摊丁入亩”的大规模使用,更是让清朝的人口出现了新一轮的刺激,毕竟只按照田亩算税,那么自然谁家的产量高谁就合算,多生孩子多种地,成了大家公认的信条。
第三就是番薯和玉米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
所谓美洲高产作物,就是要比原来我国的作物产量高,那才能算高产作物,比如我国南方早年引入的占城稻,其实比很多引入作物的产量要高,所以实际上在这些地方高产作物并非美洲作物,而是稻米等作物。
对于玉米番薯等在人口上的作用,历来争议很大,因为从总量上来看,玉米番薯等占据清朝粮食总产量不足10%,总种植面积到民国时期也不到10%,而且民国时期主要的玉米产地还是在东北,由于东北的玉米大豆在民国清末快速增产,所以还带动了全国的玉米大豆的盛行,
所以实际上内地的种植面积远远低于10%。
所以很多人因此提出番薯盛世根本不靠谱,清朝的人口增长和番薯没太大关系。
但是关键问题在于,这些高产作物种植的地点比较特殊,在清朝的人口增长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口靠的恰恰就是这些作物,那么到底特殊在哪呢?
在所谓的“盛世”背景之下,其实是严重的封建危机,首先由于明末的小冰河期实际上到了康熙末期才结束,所以大量的自然灾害在康熙朝层出不穷,到了乾隆时期也是有增无减,乾隆朝的黄河决口高达20次,永定河决口也有15次,
“五月,潜江、酒阳等七州县大水。六月,南宫河水溢;云梦河水涨,高涌丈余,田宅尽淹,死者无算”
此类记载是乾隆时期的常态,除了各类的自然灾害,乾隆时期的人祸也相当多。
我国古代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增加,进而爆发大规模的民变,乾隆末期的白莲教起义让乾隆朝花费了超过2亿两白银才平定,人口损失数千万,粮食危机更是遍布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