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的明代官宦墓葬中,丘濬墓、唐胄墓和海瑞墓是近年来人们关注度较高者,它们的恢宏气势自不必多言,此外,还有李太宜人(丘濬母亲)墓、邢宥夫妇墓、郑廷鹄墓、梁云龙墓和王弘诲夫妇墓等一些重要墓葬,这些墓主的身份虽然不是太高,但他们所享受的墓葬规格却很不一般,个中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海南古代墓葬》一书介绍,这些墓区的布局安排有着共同特点,即地面上都有神道,或有石像生,或有石牌坊,或石像生和石牌坊俱全。
进士郑廷鹄(1505-1563)历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吏科给事中、工科左给事,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为官公正廉明。其墓在今澄迈县永发镇山头岭附近,与妻子海氏(海瑞的姑姑)合葬,墓区的安排和设施比较齐全,有石牌坊、神道、墓碑、石望柱、石羊、石马、石虎,墓碑上刻有“皇明亚中大夫降息不正是右参篁溪郑公安人海氏墓”等字。
官至湖广巡抚、追赠兵部左侍郎的海南进士梁云龙(1528-1606)是郑廷鹄的学生,死后葬在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善送岭。墓地背后地势较高,前有一片平缓的开阔地带,中间位置平地起坟,为梁云龙的墓冢,圆丘状封土,底径约2.5米、高2米,墓前有石五供。墓区东面的围墙沿着高低不平的地势时上时下,错落有致,西面的围墙是墓区的正面,中间有朱红色的“梁军门墓”4字,一大一小的两个门便开在这堵墙上;南北两边的墙体各由半圆状的角柱和3个柱石组成;大门两侧有两个泥塑的狮子。有趣的是,无论围墙、柱石,还是狮子,其营造方式都不同一般,皆用砂、石和三合土混合堆塑而成,虽经风雨长期冲蚀,整体轮廓还相对清晰,往日的辉煌隐约可见。
“梁云龙墓周围的院落式围墙和围墙的构造方法、平面布局,简直就是一幅‘事死如事生’的写真图,尤其值得重点关注。”考古专家王育龙称,“这种独特的构筑方法,以及所表现出的院落布局,在海南岛还是难得一见的,但在大陆地区却常见,其历史根源来自古代君王及朝廷重臣们陵墓建制格局的影响和建设思想的启发。梁云龙墓的地面格局是中原丧葬文化在海南传播的结果。”
折射文化教育之盛
郑廷鹄墓前的石牌坊。
明代海南的官宦墓葬,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那些年琼州文化教育的蓬勃发展。
明太祖朱元璋曾将海南岛誉为“南溟奇甸”,似乎是对这个弹丸之地的祝福之语,而有明一代,恰恰是海南有史以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巅峰时期。
在科举取士的年代,读书当官是最佳的人生道路,一个人在考取功名之后,基本上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再有著述和政绩,名垂青史也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丘濬和海瑞就是他们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据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的《海南进士传略》(花城出版社,1998)统计,宋元明清四朝,海南的进士人数有109人,其中明代就占去了63名,丘濬是他们当中著述最多者,也是官位最高者———内阁大学士,一名仅次于“首辅”的“次辅”,如果朱元璋明初不废相位,丘濬的官职就是“副宰相”。
明代海南举人的人数更是多如牛毛,举不胜举,海瑞是他们当中的佼佼者之一。
人才不断涌现的背后,是教育事业的空前兴盛。综合海南各类古代方志的记载,明代海南的书院竟有21家之多,乡村的社学则多达179所。
原标题:海南明代官宦墓葬———绿水青山伴先贤
(本文原载于2013年5月20日海南日报海南周刊,见刊略有删减)
海南日报新媒体、海南日报海南周刊联合策划
记者: 陈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海南日报客户端“慢读”频道
慢读丨海南各类学校校训背后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慢读丨海南这座“亚洲第一灯塔”,是渔民前行的航标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