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明相,后世楷模—诸葛亮

2020-09-15 09:44:15 作者: 千古明相,后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人,由于《三国演义》的关系中国人对于他耳熟能详,故事举不胜举如:草船借箭、永安托孤、七擒孟获等,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他的历史功绩有什么?

贵族之后,一表人才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是太山郡丞,因此说他是贵族之后,据传身长八尺约合现在身高170到190之间,少有志向,总是将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都不太认可他,认为他是痴人说梦。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当时荆州的名士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与其交好。

好友推荐,出山致仕

汉献帝建安十一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元直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孔明是卧龙你想要得到你这个经世之才么,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接着说:这个人志向远大,不可能由我引见,主公如果真的想得到这个经世之才必须自己去拜见。刘备第一第二次前去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到,直到第三次才见到自己的“管仲、乐毅”,对他说先生对于现在的乱世有什么看法呢?诸葛亮说:先占据荆州和益州励精图治。对外联合孙权抗衡曹操,西和诸戎,如此励精图治,静待天下之变时,从荆州和益州出两路大军功取中原,成就大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后人有诗云:“孔明卧隆中,世事若不闻。草庐两三策,大义固已明。”

诸葛亮不负刘备的期望,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取得乐三分天下占其一的局面。随着胜利的增加也增加了刘备的狂妄自大,在夷陵之战大败使得蜀汉元气大伤。建安二十六年托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后主刘禅

承先帝遗志,不负先帝所托

诸葛亮在永安托孤以后,面临的环境是:北有曹魏政权虎视耽耽,东有孙吴政权,南有西南戎狄环视,因此他“执政”之后第一件就是先稳定蜀国内部实行法治,东和孙权,与吴国从新建立联盟关系。在稳定国内和与孙权建立正常的联盟关系后对于西南的叛乱进行征讨,章武三年春南征,由于诸葛亮深知西南方向的稳定与否会极大的影响蜀汉的稳定,于是采取了政治为主,军事为辅的战略,在秋天就是迅速平定了南方的叛乱。

章武五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刘备的遗志,决定出兵北伐,但是由于此时的蜀汉政权与曹魏政权实力迅速太大,并且此时没有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到的“天下有变”的时机,因此虽然五出岐祁山也没有成功。自己几出祁山都没有完成先帝的遗志,十分焦虑不安,深怕辜负了先帝所托,在这内外交困中诸葛亮在章武十二年八月病逝五丈原

历史上把诸葛亮看成是一个完人,但是从历史上看诸葛亮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战略家与著名政治家,但是却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家,至于《三国演义》中世人所熟知的: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等多为罗贯中虚构,正如《三国志》评论的那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主要来源于:《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