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将蒙恬悲愤自杀说了啥,数百年后曹操说他读一次哭一次

2020-09-10 08:39:14 作者: 秦始皇大将蒙

文|疯癫史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游的途中不幸病逝。随行的宦官赵高担心,觉得公子扶苏继承皇位后,肯定会重用跟自己有过节的蒙恬兄弟,他没有信心保护自己的安全。

于是跟秦始皇的次子胡亥联手扣住了遗诏秘不发丧,他们先是逼迫丞相李斯加入了进来,然后派遣使者带着伪造的诏书试图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兄弟。赵高捏造的这道命令不仅突然,而且很不合理。

蒙恬祖孙三代都是秦国的武将,爷爷蒙骜曾带兵攻打韩赵官拜上卿,父亲蒙武曾与大将王翦一同带兵消灭了楚国。蒙恬自己更是有消灭齐国,大破匈奴的功劳。他自己在外领兵作战,弟弟蒙毅则留在京城内谋。

兄弟二人都深受秦始皇的尊崇,其他武将都不敢跟他们争锋。刚收到诏书的时候,蒙恬根本就不相信秦始皇会发布这样的命令。封建皇朝,权力交替的时候,最容易引起统治上的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用人都来不及,怎么有人会自断左膀右臂。蒙恬试图给自己平反,只是他的呼喊根本就得不到回应。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高等人下定决心要除掉心腹大患,根本没有考虑过给他留下一条活路。

蒙恬临死前悲痛的说了一段话,我手下30万大军,即使身在囚牢,也有能力掀起足够强大的叛乱。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不想辱没先祖的教诲,更不敢忘却先祖的恩宠。

蒙恬还以周公旦,比干等人故事引经据典,劝诫君王不要坏了自己的声誉。蒙恬这段话,让司马迁原原本本的引用到了史记当中。几百年后,曹操看到了关于蒙恬的记载,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了一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这里的二人,一个是战国时期的乐毅,另一个就是秦朝的大将蒙恬。曹操之所以对蒙恬的事儿,有那么深的感受,是因为两人的身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曹操自从把汉献帝捡回来之后,一直好吃好喝的供养着,还把自己的女儿曹节嫁给了人家。只是汉献帝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在他眼里曹操这位老丈人,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有机会他一定会除之而后快。

东汉历史上有名的衣带诏事件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狡兔死走狗烹的事儿,汉朝从建立那会儿刘邦就干过不少次,那些帮他打天下的谋士武将,没几个能够善终的。

蒙恬一家在秦朝三世效力,曹操从祖父曹嵩算起,为汉朝效力也正好三世。他和蒙恬一样,也手握重兵,不同的是他有着可以随时颠覆汉朝的实力,汉献帝没有能力对他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不过有蒙恬这样的前车之鉴放在前面,曹操当然害怕重蹈复撤,落的个被人赐死的下场。随时拿出来蒙恬的事儿翻阅一下,估计也有一点提醒自己不要疏忽大意的意思。

人的警惕心就像弹簧一样,一次用力不管拉得再狠都会慢慢的缩回来,只有常思常想才能避免遗忘。不管曹操心里究竟有没有篡汉自立的打算,都只能把权力紧紧的捏在自己手里。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依靠任何人都不牢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依靠自己,去争取期望的生活。感谢你的耐心阅读,感觉还不错的话还请花费几秒钟时间点赞或评论支持奖励一下,如果愿意关注那就更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