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麓书院有一副傲娇的门联,羞煞过多少外省人?别急,听我听

2020-09-15 23:48:00 作者: 湖南岳麓书院

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分别是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为中国古代王朝不知培育了无数英才。

但是,当三省在一起聊天时,湖南人常常能压上一头,让其他两省十分憋气。

这是为什么呢?

岳麓书院

因为,岳麓书院有一副霸气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似乎是说只有楚地这个地方才出人才,其他地方都要相形见拙。

为此,其他两省的人都不服气:这是谁写的对联?凭什么说只有楚地的人才最鼎盛呢?

据考证,这副对联是清代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所题。

袁名曜此人很有才华,也是湖南人。

在自己家乡任教,又是名闻天下的岳麓书院,袁山长每次看着光秃秃的大门就深觉遗憾,就琢磨着给它写一副对联,打打知名度。

其实这也是历代山长的执念!

因为岳麓书院虽然出名,但从建立之初到清朝,比起其他几座书院来,无论是名气还是培育著名人才,都要矮上一大截。

白鹿洞书院

为了让岳麓书院在自己手中发扬光大,袁山长把得意门生张中阶喊来,盘算一番。

最著名的是,应天书院出过谥号“文正”的范仲淹和宰相晏殊。

其次是白鹿洞书院,出过圣人朱熹。

嵩阳书院虽然没出过大牛人,但二程、朱熹、范仲淹、司马光等人都在那里做过老师。

唯独岳麓书院,除了朱熹曾经造访过一次外,还真没出过特别厉害的大牛。

既然硬件上比不了其他三家,但软实力是可以搞一搞的。

思来想去,袁名曜决定写一副闻名于世的对联,来提高岳麓书院的知名度,也算是造福家乡学子。

应天书院

他和张中阶一起翻查古籍,终于在《左传》中找到“虽楚有材,尽晋实时用之”这句话,和湖南有很大的渊源。

这段话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讲的是楚国伍子胥的父亲伍举返楚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蔡国声子和楚国伍举关系好,但伍举在楚国被谗言获罪,要逃往晋国。

声子在出使晋国途中遇到伍举,知道伍举他不是叛国的人,就告诉好友先安心在晋国等着,他会劝说楚王让伍举回国的。

不久,声子从晋国回来,特意绕了一趟楚国,楚国令尹接见了他。

令尹子木听说他从晋国回来,就和他聊天,试图套取关于宿敌晋国的一些信息。

子木问声子:“晋国有没有上卿之才?”

声子说:“晋国没有上卿,但听说不少大夫都从楚国跑了过去,他们都可以做晋国的上卿。”

子木大惊,问他为何这么说?

声子就给他讲了两个晋国用楚国的大夫之才做上卿、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打败楚国的故事。

子木明白了声子的意思,他是说楚国有大才,但是自己不用,被宿敌用了后反过来打败了楚国。

等声子走后,子木就把此事告诉了楚王,楚王很快就把伍举请了回来。

伍举、伍子胥,这都是楚国的大才,是做上卿的材料,也就是宰相级别的人物。

所以,袁名曜把这句话搬上来,是想告诉世人:楚国(主要指湖南)这地方也是出过上卿级别人物的,实际上,是和其他三大书院叫板,表示不服气!

伍子胥祭祀大典

张中阶见老师出了上联,就从《论语》 里找了一句“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取后四个字,然后就构成了这一幅岳麓书院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意思是说:楚国也是楚国上卿之才的地方,但这些大才都聚集在岳麓书院。

但有人常常误解为:唯独楚国有大材、大人物,但这里最盛。

如果这副对联真的是这个意思,不用其他人指责,其他三个书院早就上门来踢馆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