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沃代翼”影响深远,导致晋献公“尽除群公子”与“骊姬之乱”

2020-09-16 11:55:11 作者: “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一事,从昭侯封叔父桓叔于曲沃开始。在这将近七十年的时间里,本属于“小宗”的曲沃,屡次杀害翼城一系的“大宗”。

这整件事的起因,可以用后来狐突拿来劝谏太子申生的话来看,其曰“并后、匹嫡、两政、耦国、乱之本也”。

“耦国”就是大城市足以和国都相抗衡,曲沃就是如此,桓叔等一系既然拥有足够的能力,他们自然不能久久屈人之下。因此,桓叔在晋国的大邑曲沃另外形成了一个政治中心,桓叔形同“二君”。虽然最后桓叔未能成功取代自己的侄子,但是由于他的封地十分稳固,所以纵然失败,翼地的晋国国君也无法将之扑灭。

《东周列国·春秋篇》狐突剧照

其后一系列的战争下来,昭侯、孝侯、小子侯及晋侯缗都在争乱下丧生。值得注意的是,曲沃以“小宗”代“大宗”的行为昭昭,我们却并没有看到任何第三方势力试图维护“礼法制度”。

试想,如果此等行为理应受到其他诸侯的谴责,亦或是违背当时具有“规范意义”的制度,那么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出一句话呢?而且周王室的态度,更是令人迷惘,甚至他们一度是支持曲沃的。

《左传》云:“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周庄王在面对曲沃庄伯这样危害“礼法制度”的行为时,居然不加以讨伐,反而表现出支持的态度。只是后来曲沃庄伯背叛周庄王,这才让周王室改变了态度,转而立晋哀侯于翼。而这整件事的终章,也结束在周王室的手上——周僖王任命曲沃武公为晋侯,让曲沃武公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晋国国君。

《左传》云:“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

实际上,周僖王对于曲沃武公的纵容,来自于东周此时的外交政策,而这样的外交政策,有其实际政治上的目的:一方面是想努力提升周王室的威信;另一方面就是抵制由霸主齐桓公所率领的东方诸侯集团的声势。

如此看来,不管是“大宗”还是“小宗”,在政治现实的压迫之下,都只能敬陪末座。

《春秋左氏传》

“曲沃代翼事件”对晋国的影响很是深远,将近七十年的内乱,使得后来继位的晋献公,采取了相当强硬的手段,来避免这个问题再次出现。

《左传》云:“晋桓、庄之族偪,献公患之。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蒍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

晋献公想要除掉桓、庄之家族,他先派遣士蒍在公族之间制造谣言,接着士蒍与群公子赶走了富子;次年,士蒍去除群公子中的“游氏之儿子”;再隔年,士蒍就借着群公子之手,杀了游氏家族,并且将群公子聚集起来;同年冬天,晋献公就一举瓮中捉鳖,“晋杀群公子”。而立下大功的异姓贵族士蒍,大大地受到了晋献公的重用,这一年就被提拔为“大司空”。

自这件事情之后,晋献公所倚重的大臣,也都是异姓贵族,例如里克、荀息、吕省、郤芮、郭偃、赵夙、毕万等人,可见这些异姓贵族,就算他们弑君,也不能以晋国国君自居。因此晋献公除掉“庄桓之族”,对他的君权是有明显提升效果的。

《东周列国·春秋篇》晋献公剧照

那么,晋献公尽除群公子,与“骊姬之乱”有何关系呢?

史书之中多记载骊姬以美貌妖艳祸国,史家亦多将褒姒、骊姬等美女并举。由此可见,美女足以倾国倾城,这样的观点从春秋时期之前,就已经定型。

人们认为,骊姬是被征服国家用来报复的“雌性杀手”,但同时期的大臣郭偃,却反对这样的看法。在郭偃眼中,亡国的原因不是女子,而是国家本身的道德问题。

笔者认为,郭偃的认识是正确的,如褒姒并不是西周灭亡的祸首。实际上,周平王与其外祖父勾结外敌,弑父弑君更应该要负起责任。相同的,骊姬也许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她不是主谋,也不可能成为主谋。当大家的焦点投射在“红颜祸水”的观点上时,很容易就忽略了一点——这件事的主导者是晋献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