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三个女人一台戏”,意思是女人一多,话就多了;而话一多,是非就多了,最后弄出了“一台台好戏”,令人瞠目结舌。其实这句话用在男人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甚至男人一多,后果更加严重。
这不,当年老朱生了26个儿子,其中大部分还特别优秀,都具备称王的能力,这若是放在普通人家,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可放在皇家,却成了无比可怕的事情,为了防止儿子们为了皇位,干出自相残杀的事情,朱元璋早早把儿子们分封到各地为藩王,并定下规矩“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不准他们进京。
而清朝呢,则恰恰相反,他们规定,皇子们不准离京,老老实实待在父亲的眼皮子底下,那么这2种截然相反的办法,又会带来怎样的结局?到底谁更高明呢?别急,咱细细来说。
首先我们说明朝,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史称明太祖,就此,这个农民出身的男人,完成了人生的逆袭。朱元璋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和历朝历代的皇帝们一样,他自然希望朱家子孙,能长长久久掌握这个权力,故而明朝建立以后,他就立马把自家20多个子侄,分封到各地为藩王,让他们镇守各地,一来,可以让自家人牢牢握住权力,并时刻提防河西、漠北一带想要卷土重来的蒙古人;二来,又能避免儿子们聚在一起搞内讧,如此一看,确实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但时间一长,弊端也暴露了出来,由于长时间远离朝堂,藩王们又各自拥有兵权,自然培养出了各自的势力,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朝廷的权威反而受到了威胁,故而朱元璋早早规定,藩王们不可随意进出京城,以断了藩王和大臣们之间的联系,甚至到自己病逝之前,他都提前定下规矩,不准儿子们回京来吊丧,避免出现藩王内斗的情况,可谓用心良苦。
然而朱元璋还是低估了儿子们的野心,等他一去世,皇四子朱棣便开始动了心思,加上朱允炆上位后不断削藩,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将周王、岷王、湘王、齐王等废除,这无疑刺激了其他藩王,于是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并一举夺得皇位。
兴许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清朝统治者一上位,就开始思考皇子们的去处,最终他们认为,皇子们应该留在京城,这样就不会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于是清朝规定“不被允许的情况下,所有皇子必须留在京城,无故离京60里,就是犯罪”。故而自平定三藩后,清朝便没有册封过一位藩王。
清朝的皇子皇孙们,就如同“笼中鸟”,被关在京城里,于是他们要么成了无所事事的人,要么终日想着如何夺权,两极化非常严重,而这群终日想着夺权的人,最后酿成了“九子夺嫡”事件,最后皇四子胤禛“杀出重围”,夺得皇位,然而他的脚下,踏着的是亲兄弟们的鲜血,着实惨烈。
故而从本质上来看明清两朝的做法,是没有区别的,都是为了将兵政大权牢牢握在自家人手中。前者让每个藩王变得嚣张跋扈,咄咄逼人,时刻想着冲进京城夺皇位;后者则让大多数王爷韬光养晦,背地里与大臣们结党营私,最终兄弟相残。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夺权的欲望,没有高低之分。各位读者朋友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