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名将尚且不敢保证,一定会取得胜利,普通士兵就更不用说了。对于普通的士兵来说,怎样保住身家性命,才是最关键的问题。可是一旦战败,为何有人反抗、有人突围、有人溃逃、有人投降,就是没人躺下装死呢?这个问题,冷兵器时代最擅长打歼灭战的白起,最具有发言权。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歼灭战。这场战役中40万赵军,有一个奇怪的表现:他们宁愿集体站着投降,也不愿意躺下装死,这是怎么回事呢?虎狼之师的秦军,与胡服骑射的赵军,为了争夺上党这块肥肉,有了针尖对麦芒的碰撞。赵军之悍勇,并不亚于秦军;但赵国的国力,远不如秦国;赵括是否只会纸上谈兵,也暂且不论,但面对秦国战神白起,赵括还是显得太稚嫩了。整场长平之战,就是白起在牵着赵括的鼻子,让赵军跳进秦军的包围圈。
白起先是让秦军诈败,赵括就急忙乘胜追击;赵军无法正面突破秦军防御,白起就又派出25000兵马和5000骑兵,截断赵军的退路和粮道;然后秦军不断以小股精锐,袭扰赵军主力,赵括被迫就地防御;秦昭襄王调集河内郡,所有15岁以上男丁,增援长平战场;秦军从多方向进攻,赵军四面受敌,只能就地防御,被围46天后彻底弹尽援绝,陷入绝境。那么包围圈中的40万赵军,面临被歼灭的危险时,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呢?
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被围46天的赵军,发现全军突围无望后,先是爆发了内讧,他们互相残杀,争夺仅存的一点食物;然后在食物损耗殆尽时,对秦军营寨发起了进攻;之后,又决定分头突围,最大程度保存有生力量;赵括亲自率领精锐,与秦军激战,不幸中箭身亡;失去主将的赵军,最终集体投降秦军。他们做出了所有的尝试:争夺食物、攻击秦军、分散突围、最终投降,但为什么就是没有人躺下装死呢?
六年,秦使白起伐韩于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 ——《史记.楚世家》
辽阔的战场中,躺下装死看似高明,但不要忽略一个问题:秦军是以首级定军功的,而头颅或者耳朵,就是记功的依据,那么装死还能混得过去吗?秦军是优势的一方,取得胜利后,一定会打扫战场。对于秦军而言,每一个赵军的头颅,都是一份功劳,他们自然不会疏忽大意,也不会轻易放过。躺下装死,其实就是默默等死。
除此之外,战场上还有许多不能装死的理由:1.行伍之中有着严格的编制,秦国弩手定期测试中,精准度过低都要受到惩罚,装死被发现下场不言而喻;2.连坐制度非常强力,一个人装死,要牵连许多人,他身旁的同伴会第一时间干掉他;3.冷兵器作战,讲究布阵作战,以车、马、人有序布置,层层推进,躺下装死会被无情践踏。因此,装死不仅不能保命,还会害人害己,那么战败了怎样才能保命?
武安君计之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军集体投降后,白起谋算:上党的民众乐意归于赵国,而不乐意归于秦国,放了这些俘虏,改日大战就又是几十万赵军。不杀光赵军俘虏,上党之争就不会平息。于是,白起坑杀了投降的20万赵军,加上之前战死的20多万赵军。长平一战,赵国前后损失45万成年男丁,赵国几乎家家孤寡,濒临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