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钱的宋朝人,患上了“富贵病”?士大夫最鄙视“东坡肉”!
在世界各个民族当中,能吃会吃讲究吃的非中国人莫属,一切飞禽走兽,以及海鲜蔬果,就没有中国人不吃的。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中国人在饮食方面的口味虽然因地域而异,但毫无疑问的是,所有人在饮食方面都非常讲究。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老夫子的名言,他老人家对于吃饭这件事情相当看重,"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古代的圣人当中还从未有如此这般挑食的人。以致于令人心生怀疑,孔夫子周游列国穷困潦倒之时,是怎么解决自己的饮食问题的?
有钱人大鱼大肉,各种海鲜奇珍纷纷端上餐桌,而没钱的人吃吃野菜蔬果,偶尔有点荤腥打打牙祭,这大概就是不同阶层饮食的概貌。
但近年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富贵病":富人们突然吃糠咽菜,对肉类和细粮产生了深深的鄙视。
因此在这个年代,似乎一切都反过来了,富人们反而吃起野菜来了。这大概是与有钱人的生活方式有关,这帮人有钱有闲,又不用从事体力劳动,吃得清淡一点也没什么影响。
而整天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是万万做不到这样的,肉类永远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也是补充体力的必需品。
在中国的所有朝代中,宋朝人无疑是最有钱的,然而宋朝人在饮食方面似乎太清淡了些,或者说宋朝人也患上了"富贵病"。
中国的古籍中关于饮食的记述是不少的,历史不少的文化名人都是厨子出身的,比如商朝时期著名的大臣伊尹,他就是靠做得一手好羹汤得到重用,伊尹在劝说成汤王的时候还说了一大堆的美食:"猩猩的唇、熊獾的掌、燕尾的肉、述荡的蹄、旄象的腰、凤鸟的蛋、鳆鱼的背、朱鳖的脚"等等,这简直就是一个饮食指南。而《周礼·天官记》更是列举了"珍用八物",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八珍。
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苏、粤、川",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有了基本的雏形,南方的楚国人更是凭借着"鱼米之乡"的地理优势,过上了"春有刀鲚夏有鲥,秋有肥鸭冬有蔬"的幸福生活。
汉朝时期,随着汉武帝对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人的饮食更是随着西域与中原的交流产生了剧烈变化,很多西域水果和蔬菜如胡麻、胡萝卜、胡瓜、葡萄等传入了中原,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民族的味蕾。
西域的民族不仅将蔬果传入了中原,还教会了中原人烧烤的另类吃法,到了魏晋时期,胡羹、烤肉、涮肉这种吃法更是风靡中原。
唐代的"烧尾宴"是唐朝的"满汉全席,南北大菜",韦巨源在景龙二年官拜尚书,他举办的那次宴席是最为著名的。
这次宴席仅仅遗留下来的菜名就多达58种,此外还有大量的蔬果、酒水、主食等没有记录在案,可见唐朝饮食的奢靡。
像"仙人脔"(乳鸡)、"箸头春"(炙烤鹌鹑)、"醋葱鸡"、"八仙盘"(鹅肉做八副)、"白龙"(鳜鱼肉)等都是席上有名的名菜,而各种加了馅料的点心更是五花八门。但到了宋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饮食文化的变迁,那就是上层贵族逐渐以奢靡油腻的肉食为耻,将清淡和本味放在了首位。
比如著名的"东坡肉",在当时是受到士大夫的鄙视的,所以苏轼才会发出"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感叹,因此北宋的士大夫是看不上猪肉的。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北宋贵族的宴席,和前面许多朝代对比的话是相当寒酸的,《梦华录》第九卷记录了皇帝宴请群臣的一场宴会,场面描写得相当热闹,一群人吹吹打打礼仪庄严,然而端上来的菜却令人大跌眼镜。
"索粉、干饭、水饭、肚羹、仙花饼、莲花肉饼、独下馒头、群仙炙、炙金肠、爆肉"等等,总的加起来还不到30样菜,其中有六七样属于主食,实在是过于清淡寒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