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西藏旅游的人不去拉萨,您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去了拉萨的没去过大昭寺,您去的是个假拉萨吧?
不过,有多少人注意过大昭寺门前矗立的唐蕃会盟碑?
这通石碑从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开始,便矗立于此。目睹了1198年的风霜变化、日升月落,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很多人都知道,唐蕃会盟碑也叫“舅甥会盟碑”。
此名源于碑文正面镌刻的,“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题之於碑也。”——王尧《唐蕃会盟碑疏释》唐朝与吐蕃长庆会盟的背后,舅舅与外甥之间恩恩怨怨的纠缠
唐代吐蕃国自西勃兴,与唐王朝敌国对峙,分庭抗礼。时而进犯,时而求婚;时而掠地,时而请和。而唐廷则或征伐防御,亦或绥靖安抚。这种战和交错的局面约略持续了二百余年。
唐朝与吐蕃自从783年清水之盟之后30多年唐蕃之间未再和盟,吐蕃进攻唐朝本土的战役尽数遭到失败,而唐朝在西域的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也在这段时期被吐蕃相继攻陷,稍后唐朝的盟友回鹘驰援西域,收复了北庭地区。经过包括维州会战、盐州之围在内的多次大战之后,吐蕃国力不断被唐、回鹘、大食削弱,而唐朝却进入了元和中兴,吐蕃这才有了重新议和的意图。
长庆元年(821年)十月,唐蕃最后一次会盟于长安西郊。吐蕃会盟专使为礼部尚书论讷罗,唐朝派宰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与盟。822年五月,唐朝和盟专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以钵阐布·勃阑伽允丹为首的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会盟毕,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
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双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还规定了唐蕃双方人员往来路线和供应办法等具体事项。在现存唐蕃会盟碑的背面,还记述了唐蕃和盟关系的始末:对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唐蕃间长期和战不定的形势作了回顾;对极力主张与唐和盟的赤祖德赞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长庆会盟是最后一次会盟,亦称“甥舅和盟”(唐朝为舅,吐蕃为甥)。
旷日持久的唐蕃战争对于吐蕃越来越不利,最终甥舅之间实现了最后一次和平会盟,但也仅维持了20余年。两国还在做最后的较量,会昌四年(844)唐廷以回纥衰微,吐蕃内乱,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储备兵器、军粮,侦察吐蕃边防屯兵众寡,以为收复之备。大中年间(847-859)沙州汉人张议潮掀起回归唐朝的起义,唐朝便趁吐蕃内乱尽复河西故地,吐蕃也在内忧外患下分裂为百余部落,从此消停了一千多年。
内容参考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