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源自西汉,但将其利用并形成一种完善体制的是东汉末年的曹操。屯田制是国家强制农民或者是士兵来种植国家的土地,并收缴一部分的地租,相当于国家提供耕地,农民缴纳地租。东汉末年的曹操,正是在对的时间实行了屯田制,为曹操的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粮草谷物,也让战争中的无家可归的农民和收复的黄巾起义军的军人能够有地方可去,不至于继续流浪和作乱,稳定了社会局势,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为后期曹操逐鹿天下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财政支持。
收拢流民解放军队,将屯田制度化。东汉末年,朝廷局势不稳,各地诸侯国互相攻伐,农民起义军也层出不穷,田地一片荒凉,没有人进行种植,战争导致的民不聊生,农民没有地可种,国家有地没人种的局面出现了。这个时候的曹操正在颍川击败了黄巾起义军的残余力量,黄巾起义本身就是受压迫的农民起义,军队中有非常多的农民,收缴的物资武器种也有很多是农耕的家伙事,这个时候曹操手下谋士枣麦、韩浩就提议在许昌附近进行屯田,提出这个建议的前提是,许昌是曹操的大本营,那里可以作为曹操的根据地作为试验,于是曹操一面招募无家可归的农民,一面将战争中收服的军队,实行屯田制度,这个制度在当年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收获的谷物百万斛,这样就解决了战争中的物资来源,还有一方面就是曹操合理的安排了黄巾起义军的残部,让他们可以有地耕种,就不会起造反的念头,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就这样的曹操的根据地不但富饶还稳定。
曹魏的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 50 人为 1 屯,这其中设置的长官是司马,再往上设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这些官职不属于郡县的常规编制。民屯的收入情况也是分得比较清楚,如果有农具和耕牛的与国家分成是对半分,要交5成租给国家,如果是没有耕牛和农具的,可以借用国家的,那么最后要交6成租给国家。在屯田之中的农民不能离开自己所屯的田地,私自离开要受到严厉的刑罚。军屯就是用那些士兵来屯田,每60 人为1 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编制还是按照军队的编制,收入也是上交军队。屯田制规定如果有战争每个人都要参加战斗,不管民屯还是军屯,如果没有战斗,军队的士兵就要帮助开垦荒地,种植粮食,这一系列都是在当时的战争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曹操的大规模屯田制度,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恢复并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为曹操的逐鹿天下创造了物资基础。
东汉末年的社会十分动荡,社会最缺的资源首先是壮丁,然后是粮食。曹操的屯田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两个因素,曹操后来能够攻克袁绍,打败刘表,变得三国首屈一指的强大,屯田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特别是他的军屯,士兵世世代代都是军屯里的人,只忠于曹操,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调动,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青州兵”。曹操让他们不用再带着黄巾起义余孽的帽子过世,可以安安稳稳的种地,有着饭吃,他们肯定为曹操卖命,从侧面也看出曹操作为枭雄真的有着枭雄不一般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