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崇祯皇帝为何不逃走?他都做了哪些事情?

2020-09-20 21:39:02 作者: 李自成攻打北

公元1644年3月16日,李自成亲率大顺军,经过两个月的长途奔袭,占领了北京昌平。京城西部的大明郡县官吏将校不是举城投降,就是望风逃遁,将大明帝国的帝都拱手让给李自成。

兵贵神速,李自成深谙此理。

占领昌平,大顺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北京北边土城(元大都北城墙遗址),对北京城形成了包围之势,时间大概是傍晚时分。

大顺军进攻北京的消息,早已通过大明帝国的讯报系统传达给最高领导崇祯皇帝。

作为帝国的最高领导,崇祯皇帝于16日早朝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想让大家一起想想办法,看如何能保卫首都,抵挡农民军的进攻。

但此时,大明帝国有勇有谋的大将都让他屠戮殆尽,剩下的虽不乏忠勇之人,但大多数是碌碌无为之辈,搞内部争斗一个比一个强,面对外部强敌却个个束手无策,要么首鼠两端,要不坐壁观上,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可想而知,这些大臣都是一副“但相顾不发一言”的嘴脸,人人哭丧着脸,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崇祯皇帝见这些平时对自己“三呼万岁”的人保持缄默,也不好追问下去。只要故作镇定的召见考选官,若无其事的给他们提出“安人心,戢狡谋,用兵足饷”的题目,让每个人给出答卷,当面凑对。

但他无论如何掩饰自己的恐慌,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被人当场察觉,他的手下很快发现了他的异常之处。

反常之一就是自己亲自斟水磨墨,自己倒茶喝水,这些事情放在以前,都是太监做的。而此时他不用太监,亲自来做,让在场的文武大臣吃惊不小,哪有皇帝亲自干这些小事,历史上从来没有,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反常之二就是偶尔有大臣汇报工作时,他虽然听得仔细,但留心观察,发现他患得患失,心不在焉,神情甚是恍惚。

当然,他还有很多反常之处,面对李自成的围城大军,他要是没有反常,倒显得有些不真实。

考选中途,突然有一位亲信太监匆匆跑进大殿,给最高领导送来一份秘密讯报。讯报文书是密封起来的,显得特别重要。

崇祯皇帝打开文件,抽出文书一看,脸色大变,急忙起身奔进内宫。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一脸懵逼的站立在大殿上等候。皇帝没有发话,他们只能耐心在此站立。

过了很久,才有一个太监来到大殿,让群臣统统散去。

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那个让最高领导脸色大变的文书,就是昌平被农民军占领的讯报。

此时,京城的防务都是由崇祯皇帝亲信的太监负责。

这个一手剪除了大太监魏忠贤的崇祯皇帝,登基初期对太监们深恶痛绝,认为这些被阉割的太监是祸国殃民的最贵祸首,个个是人渣,决定限制他们的权利。可是到了后期,却慢慢发现,整个大明朝廷里,只要这些太监对自己忠心耿耿,可以信赖。

于是,这些被他压制的太监,又很快走到了管理国家的第一序列,被崇祯皇帝赋予极大权利。

然后太监毕竟是太监,有皇帝撑腰,搞权力斗争没有问题,但要论起排兵布阵、组织城市立体防务体系来,他们就显得特别白痴,没有任何用处。就像历史上的赵高,搞政治斗争绝对是一流水平,连大名鼎鼎的李斯都不是对手,但面对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军,却一无是处。

因此,北京城的防务工作在太监们的领导之下,可想而知,有多么可笑。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大明王朝最重要关头,崇祯皇帝身边已经没有一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即便是有,也得不到他的信任,被高高挂了起来。因为崇祯皇帝规定,除了太监,别人无权登上城墙,指挥军队。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大明帝国的最后时刻,竟然和秦帝国的最后时刻,有很多地方高度一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