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0-09-21 22:42:36 作者: 《道德经》中

天下万物都是因为“得”这种行为产生的,而“得”实际上是从“道”中来。

我们再打一个比方。

假设我站在这个地方不动,是一个初始状态,这就是“无”,因为我没有选择任何方向,意味着我有着朝任何方向前进的选择。

这是一种“空杯”状态,也类似于佛教中的“空性”,因为“空”——无,我充满了“有”的可能性——这就是“有生于无”。

而一旦我选择了一个方向跨出了一步,这种“有”的状态自然是从“无”中来,但是已经发生了改变,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自然不能再说是“无”,而是“有”。

实际上我们在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也丧失了朝其他所有方向进发的可能性,但是在往这个方向前进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事情,产生的所有后果——万物,就都是来自于迈出的第一步,也就是“有”的选择——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

这么讲清楚了么?

这其实也是一个道理,是不同表述。

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大道”产生道家思想(研究宇宙和万物运行规律,并得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即“道生一”;流变中的儒家思想(不语怪力乱神,只是世界运行规律的一个方面)是源于道家思想的一部分,即“一生二”;而荀子的“性恶论”支持的法家(抛弃性善论,强调用规则约束统治万民),又是儒家思想的一衍生,即“二生三”;在儒家思想指导下,法家规则管理下,社会正常运转,即“三生万物”。

“无”是“道”的初始状态,“有”是“德”的运行状态。

搞清楚这一点,很多东西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了,以上只是个人理解,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