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包青天)是北宋人,在那个官员机构庞大臃肿,官官相护互相推诿的时代。这个刚正不阿的人才才显得如此珍贵。而又因他黑面形象,人们认为他是奎星转世,被大书特书。
他铁面无私,忠正廉洁的标签流传至今,千奇百怪的民间故事反倒是重要推手。毕竟老百姓不同于官家,没有权利,沉冤不一定能昭雪,只能寄希望于美好的,像包公一样的清官的想象。
相传包青天有六名助手,有名有姓,还有我们熟悉的人物。对,应付官员的公孙策,通融江湖的展昭,还有四个忠心为他抓捕犯人,也就是当打手和护卫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人。
可是在我们听到关于包青天的故事里,是以包拯的死为终点,戛然而止,那么,那些对他忠心耿耿的助手,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查了一下史料,发现一件有趣的事。他们六人的身份,第一次出现在一本名为《三侠五义》的书里,这是一篇由清代石玉昆写的长篇古典侠义小说。小说里面有江湖,有朝廷,紧密联系。小说的中心是身边有朝廷书生和江湖中人的包拯。
这本书写的太真实了,从三教九流,朝廷百姓,到官场斗争,江湖纷争。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与自己相似的影子。这本书和作者也许不出名,但以这七个人的故事却口口相传,耳濡目染。
但包拯周围的六个人,都是虚构的人物。
但是细看他们,为什么显得那么真实?因为在那个时代,包拯没有他们,以他宁折不弯的性格,很容易遭受排挤,没有官位,他没办法按照律法斩奸杀恶,这可能是另一个故事了。
而且包青天的性格中也有"情"的一面,能看到许多动手者的苦衷,在公正的前提下展现出人情味,所以就算损害了许多方的利益,也依旧备受爱戴,也是清官所追求的榜样。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人,就是作者笔下体现包青天人情味的关键人物。他们曾从军入伍,后面被逼退隐江湖。可以算朝廷腐败下出现的一帮"义匪"。他们痛恨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员,用江湖里的方式,绑架,打劫,劫富济贫,以命换命。用野蛮的方式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包拯上任,还未有什么政绩的时候,这四人从民间听到了些流言蜚语,觉得又是一个官官相护的产物。于是趁包拯因为案件被暂时免官时,绑了他上山。
当时包拯虽然没有包青天的形象,但是已经有了追随者。展昭是武功高手,为人侠肝义胆,热心快肠,在包拯赶考时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帮助他逃出了山匪四人的魔爪。
后来包青天大名鼎鼎,一诺千金。四人听闻这样的好名声,心生濡慕,前来投奔。包拯也不计前嫌,让他们当自己的护卫,协助查案。
我们已经无法追溯当年包拯身旁有没有和他一起合作的人,想必一定有一位天作之合,在臃肿的官场上为铁面无私,四处得罪人的包青天打圆场。让他真正能长久的清正断案,不被污蔑。
那么,姑且把他当作公孙策一样的人才。那么,没有包青天在世的美名,他们又何去何从呢?
小说《三侠五义》中是开放的结局,引人遐想。这里有两种猜测的答案:
1、是会被损害利益的贵族阶层逼迫的走上江湖,或身亡于此?
2、还是在小地方做一个小清官,顶着包拯留下来的美名和自己活动的关系,安度一生呢?
如果还有其他想法,欢迎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