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一怒,血溅五步。郭子仪执掌大权,他之一怒,恐怕便是改朝换代。叛将王献忠对郭子仪说:“今主上东迁,社稷无主,令公身为元帅,废立在一言耳。”若郭子仪高兴,废立皇帝就一句话的事。
无独有偶,郭子仪之子郭暖与妻子升平公主吵架,气急来了句:“我爹是不想当皇帝,否则哪有你爹的事?”升平公主气不过,跑去找父亲告状,唐代宗说:“此非汝所知。彼诚如是,使彼欲为天子,天下岂汝家所有邪?”简单说来,就是郭暖的话没错。
我们常说,能忍方能成事。郭子仪是忍么?我倒不觉得。郭子仪如此行事,是将一切都看淡了。对郭子仪来说,皇帝的“重用”和“猜忌”,如同我们平时吃饭喝水一般——仅以平常心看待。
除了个别例子,大多功臣的下场,是由于缺乏处世智慧,恃功而傲,造成的悲剧。功臣不将一国之主放在眼里,没了尊卑,皇帝便会担心:他不尊重我,一旦有了异心,我就危险了。皇帝担心自己安危,只能除掉功臣。
皇帝驾驭群臣,说白了靠两个字:敬和畏。没了敬畏,大臣会觉得皇帝同我们一样,他能做得,我为何做不得,皇帝便危险了。皇帝为了保持“敬畏”,只能以杀戮而结束。
有人会说,功臣活得好窝囊啊!这是时代局限性,除非你有打破时代的能力,否则只能适应其中,而非做个“另类”。封建时代,皇权独大,不想着如何保全自己,妄图挑衅皇权,做好改朝换代的准备了么?
郭子仪深谙“封建”之道,对皇权表现出无限恭敬,除非真的遇到昏君,否则皇帝是不会杀掉一个安分守己,又能力挽狂澜的能臣的。
郭子仪仿佛司马懿、诸葛亮的混合体。他的经历与司马懿类似。司马懿阻拦蜀汉侵袭,镇压辽东,数次挽救魏国于危难,正始年间却被曹爽排挤,最后选择拼死一搏,夺取曹魏大权。
诸葛亮独掌蜀汉大权,却始终以臣子身份自居,不曾做过“篡位”之举。权倾天下的时候,哪怕皇帝再猜忌、排挤,郭子仪依然选择做诸葛亮,而不当司马懿。
面对登顶的诱惑而不动心,被排挤的不平不公而不生怨,试问诸君,又有几人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