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斯文一脉两家——历史上孔、孟两府的家族交往

2020-09-24 15:13:00 作者: 邹鲁斯文一脉

在子弟教育上,孔子后裔在四氏学制度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一点不仅针对于孟子后裔,对于颜回后裔和曾子后裔同样如此。随着历代封建政府倡导儒学而重视孔、孟、颜、曾等儒学先圣先贤的后裔,不仅仅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其优待,在教育上同样如此,这就是四氏学。孔子去世后,其子孙后裔依旧以诗书传家,同时随着政府对圣裔的优待,其原本的私学系统逐渐被政府改造成官学系统。在生徒范围上也逐渐吸纳孟、颜、曾氏子弟而相继成为三氏学、四氏学,在规模上呈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

孔氏家学始创于三国时期。明吕元善《圣门志》载:"学始于魏文帝黄初二年崇圣候孔羡创建",这是孔氏家学的开始。宋元是孔氏家学的确立期,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诏令增扩孔子庙,亲作《宣圣赞》,称颂孔子为"帝王之师"。大中祥符二年,"殿中丞孔勖知县事,奏准令就庙侧建学,以训孔氏子孙"。三年后,孔子四十四代孙孔勖奏请于家学旧址"重建讲堂,延师教授"。朝廷准其奏,这是孔氏庙学的开始。此后,孔氏家学的兴与废,开始置于政府的操控之下,学校性质也由私学向官学转变。

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十月,"改建学于庙之东南隅,置教授一员,令教谕本家子弟。其乡邻愿入学者听,寻添入颜、孟二氏子孙"。颜氏、孟氏子孙正式进入孔子家学学习,三氏学初具雏形。明太祖于洪武元年(1368年)将孔氏家学改为"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司"。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六十一代衍圣公奏准,颁给三氏学官印"。孔氏家学被正式命名为"三氏学"。明神宗万历十五年( 1587) ,朝廷又"从巡按御史毛在请,添入曾氏,改名四氏学",改铸四氏学印信,并比照国子监例设学官,特许岁贡生员。孔、颜、孟三氏学扩展为孔、颜、曾、孟四氏学。

很显然,在四氏学的所有经营管理中,无论是学官设置任免,还是生员入学入仕,孔氏家族都处于毋庸置疑的主导地位,显示了孔氏家族与颜、孟、曾氏之间在家族教育上的不平衡性。

孔、孟两府在婚姻缔结上也多有往来。曾有学者统计的孟子五十二代至七十代十二个后裔中,有八个娶孔氏女为妻。两家这种频繁的婚姻关系在诸多文献资料中也有记载,如孔尚先在为孟贞珮写的《墓志铭》中就称:"余与孟氏世讲也,又世姻也";孔兴琏在为孟贞仁写的《墓志铭》中也称"余与公累世通家";孔子六十一代孙孔弘干在孟彦继写的《墓志》中也有"孔孟有朱陈之好"的记述。由此可见,孔、孟两家可谓是"世代联姻"了。

此外,孔子后裔也常为孟府人士撰写墓志铭或者为孟府刻立碑石等。

由此可见,孔、孟两府在政治实践中,孟府多以依附于孔府而存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孔子与孟子,作为开创者与后继者的历史地位的不同。

正所谓"邹鲁斯文同一脉,古今乔木第三家",孔、孟两府的密切联系固然有政府刻意而为之的因素,更多的则是两家深厚情谊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