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惜吾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世家大族,历来有"两个半"家族的说法,这其中一个是曲阜孔家,一个是江西张家,另外的半个是指当政的皇帝家族。事实上,仅就山东来讲,至少就有两个世家大族,一个是曲阜孔家,另一个就是亚圣孟子的后裔——邹城孟家。
作为儒家思想两个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影响力自不待言,甚至于遗恩泽后裔达数千年之久。那么,孔府和孟府关系如何呢?
自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以来,金、元、明、清代代相沿。孔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在历朝对儒学的不断重视与提倡中不断提升,其权力行使范围也由主持衍圣公府奉祀事、管理孔氏族人,逐渐扩展到对颜、孟、思、曾、仲等十三氏后裔的管理和统领。
相对于孔子后裔直接被朝廷封爵,孟氏家族的中兴就要波折一些,并且明显得到孔子后裔的提携。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以恢张大教兴复斯文为己任"的孔道辅知兖州,出于对"诸儒之有大功于圣门者,无先于孟子。孟子力平二竖之祸而不得血食于后,兹其阙也甚矣"的遗憾,遂访求孟子墓于四基山之阳并建庙以祠。此事详记于孙复的《新建孟子庙记》,文称:"邹昔为孟子之里,今为所治之属邑,吾当访其墓而表之,新其祠而祀之,以旌其烈。俾其官吏博求之,果于邑之东北三十里有山曰四基,四基之阳得其墓焉。遂命去其榛莽,肇其堂宇,以公孙丑、万章之徒配。越明年春,庙成,俾泰山孙复文而志之。"孔道辅在四基山访墓立庙之后,又于凫村访得孟子第四十五代孙孟宁,荐于朝廷。诏授迪功郎、邹县主簿,主孟子庙祀。
正是在孔道辅的努力下,孟子后裔得以除授功名并主持孟子庙祀,孟府由此开始中兴。孔道辅的这一举措,不仅彰显着两大圣人后裔之间的互助提携之意,也奠定了孔、孟两府密切关系的基础,同时预示着孟府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孔府的格局。
在随后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孔、孟两府在政治事务、族裔排辈、子弟教育、婚姻缔结等诸多方面多有交集。
政治事务上,孔、孟两府主要体现为孔府统领孟府的家族政治实践。在孟府嫡长孙翰林院五经博士的袭封和任命上,往往由孔子嫡长子后裔衍圣公申报提请,如《孔府档案》中的《至圣庙衍圣公府属官额缺册》就有:"孟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顺治九年,吏部核准,颜、曾、思、孟、仲世袭五经博士,由嫡派子孙承袭,令衍圣公咨送题补"的记载。同时,在众多封建国家礼节性政治活动中,如万寿圣节、帝王视学等活动中,孟府赴京朝贺事宜,均需由衍圣公保举、推荐和率领。如明代郭本《亚圣五十七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长伯孟公墓志铭》中载: "遇万寿圣节,必随圣公暨五家博士诣阙拜贺。朝廷赐宴礼部,以宠嘉之。逮至正统元年、嘉靖七年两朝临雍大典,诏取四氏子孙陪祀,俱宴于礼部,赐锦衣一袭,长皆伯躬逢之"。
在族裔排辈上,大家都知道的孔孟行辈一致,实则是孟府依据孔府行辈。在元朝以前,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并无使用同一行辈的记载,从孔子后裔第五十四代孙开始,两家逐渐采用相同的行辈,尤其是从明代第五十八代后裔开始,两家使用的行辈已完全一致,并持续到民国年间,前后共计三百余年。只不过孔、孟两家行辈虽然一致,但辈分却有区分,比如孔子后裔中的第70代孙,虽然行辈与孟子70代孙相同,但若横向对比辈分,孔子后裔70代孙相当于孟子后裔的69代孙。孟氏不但行辈依仿孔氏,其家族谱牒修成后也要报孔府衍圣公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