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两个字的谥号,真的能概括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吗?

2020-09-25 17:18:56 作者: 短短一两个字

从谥号可以由帝王赐予人臣开始,便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国家级称号”,它不仅仅代表着帝王的“认可”,还可以代表着帝王对被授谥号者的政治想法,或者是某些行为事迹有着高度的认同。最容易看懂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对朱熹的追谥。

明太祖追谥朱熹,一方面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大家之后”的身份,说明自己的“家世”并不平凡,而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极力地弘扬程朱理学,追谥于朱熹其实就是肯定朱熹所代表的程朱理学。

肯定程朱理学的意义就很明了,明朝需要一门具有代表性的学问来管理民众的思想,就类似于秦始皇的“焚书”、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我们再来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赐谥”——宋代著名“熙宁变法”的领导人王安石。

众所周知,在当时王安石主持的变法运动并没有成功,毕竟他的变法会动摇大部分人的利益,且于新上任的执政者政治观念相悖,所以在王安石逝世时并没有得到帝王的赐谥,但在新的执政者上台后又得到了谥号,谥号中带“文”字。

谥号中有“文”字这是个什么概念,从西汉到宋代总共加起来就只有五个,而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个。

天子赐谥,还对朝堂的风向有着指向标的作用,对全天下的学子也有着莫大的指示作用,并且谥号中越是重要的字眼,越是体现天子的重视。

比如被明太祖朱元璋追谥的朱熹,谥号为“文”,认可了程朱理学,同样认可程朱理学的学子便会追随朱元璋,学子们不是认同了朱元璋,而是认同了天子的政治思想。

与天子拥有同款政治思想就会更容易通过科举成为天子门人。成为天子门人简单的来讲就是成为天子的学生,天子的学生不是指在国子监念书的人,而是每年金榜题名的经科进士,每年的进士都有可能就是朝廷下一代的“栋梁”。

而在会试与殿试上的考题其实就是帝王的问题,帝王出的问题其实就是帝王最关心的事,帝王心中的第一名就是能够用最吻合他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所以科举有的时候是不公平的,帝王的主观意志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但对帝王来说又没有什么影响,他要选的人才不就是能够支持自己政策的追随者吗?

也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统治阶级而言,给功臣一个谥号,哪怕这个谥号只有短短的一两个字,他们不会管这一两个字是否能够完整的评价一个人一生的功与过,他们需要的是用一个小小的谥号来表示自己对已逝者的尊敬和认同,同时选拔出自己想要的人才。

2、天下的表率

帝王赐谥有的时候是认可你的思想,而有的时候还有可能是认可你的事迹。比如明代著名的清官——海瑞。

海瑞是明代的言官,死板执拗但忠于君主,嫉恶如仇,严惩贪官,从不受贿,被外放时在地方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归还民众的田地,遂有“海青天”之称。

而之所以说他是清官,是因为在海瑞逝世的时候,皇帝到他家里巡视,发现他家徒四壁,家中所用之物有些是连最贫寒的文人都不愿意使用的,海瑞一家所有的收入仅来源于朝廷的俸禄,海瑞未贪过民众的一毫。

皇帝遂追海瑞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而这种行为其实是统治者对一个人平生事迹认可,希望天下官员可以以他为榜样来约束自己。

给臣子一个谥号,也可代表臣子生前事迹得到了帝王的认可,他的学生及他的家人得到了心灵上的安慰,当然还有安抚民心的作用,告诉民众国家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任何一个为国家做出过贡献臣子,提高民众对皇权的忠诚度和对朝廷信赖。

总结

为何古代以谥号判定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因为谥号是一种国家级的荣誉,用于统治者自身时多为荣誉词,它可能没有很准评价统治者,但它很好地歌颂了他的功绩,建立了国家的威望,让人民对下一任统治者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