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对于一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参加考试的仕子当中,很可能就包含着将来的柱国大臣、名侯将相。因此自隋朝设立该制度以来,历朝历代都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
当然,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共同出现的,就是科场舞弊情况的发生。甚至在这当中,还有不少考官和考生相互勾结的情况。在距离我们时间不远的清朝,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件,这次案件,甚至还牵连了一位朝中一品大臣。
案件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这一年,北京地区像往年一样,组织了乡试考试。不过,在揭榜的时候,考生们纷纷表示诧异和不满。原来,在中榜的考生当中,有一个名字显得特别突兀——平龄。如果这名考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名仕子,这也没什么,可平龄的实际身份,却是一名唱戏的小生。更重要的是,在京城地区,他还是小有名气的。刚开始,大家只是以为同名同姓,到后来,人们发现,这就是同一人。
这下,其他未中榜的学子不干了。要知道,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通过的。寒窗苦读十几年,最终一事无成的大有人在,真的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而一名唱戏的小生,居然这么轻易通过了考试,这让那些头悬梁、最刺骨的考生脸往哪放呢?于是,考生们纷纷组织起来,又是游行,又是抗议,甚至写了状纸,到处伸冤,一时间,这件事情,便传遍了京城内外。
刚开始,当地衙门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当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生们的情绪越来越大,民间也出现了诸多的流言蜚语。最后,负责此事的御史,感觉局面已经失控,便立刻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原原本本上奏给了咸丰皇帝。咸丰帝虽然不是有为君主,但同样明白科举对于朝廷的重要性,因此当即下令,要彻查此事。
这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名字叫做柏葰,高居一品大学士之位。由于主考官位高权重,因此咸丰帝只好挑选了怡亲王调查此案。接手此案以后,怡亲王当即便查看了所有考生答题试卷。我们都知道,在科举考试当中,为了防止有些考生在试卷上标上记号,以便作弊,因此所有试卷在评分之前,需要将所有的试卷,找人重新誊写一遍。
可在这场考试当中,怡亲王通过调查发现,平龄之前自己所做的卷子,根本没有写完。而那张誊写之后的卷子,不仅全部做完,而且回答的十分详细,两张试卷可以说是完全不同。怡亲王由此判断,在这场科举考试当中,必定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本来,怡亲王想从平龄身上找到突破口,可没想到,平龄被捕入狱没多久,便在狱中死去。在此之后,怡亲王又调查了其他试卷,他发现,在其他一份考卷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这就表明,这场考试,确实有人进行了操纵。并且他还查出,在这次考试当中,主考官柏葰曾收取了16两白银贿赂。
怡亲王把自己的调查结果,给咸丰皇帝做了详细的汇报。听到这个结果之后,咸丰也龙颜大怒,把所有的主考官全部关进了大牢。
不过,身为这场科举考试的主要负责人——柏葰,却并没有得到惩罚。原来,咸丰皇帝考虑到他是朝中重臣,并且只是受贿了白银16两,因此心就软了下来。为了让他远离这场旋涡,咸丰皇帝还将他提拔为军机大臣。
这个决定,当即遭到了其他大臣的反对。大家都认为,这是咸丰皇帝在有意包庇罪臣。考虑到天子威望,同时也害怕得罪众多大臣,咸丰只得命令怡亲王二次调查此案。结果依然如此。无奈之下,咸丰只好把柏葰,交予刑部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