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灭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标志性事件是李自成入京,崇祯帝上吊。
那明朝是怎么灭亡的呢?历史学者提出的结论是,明朝和女真人在辽东打仗,生生拖垮了明朝的财政,因为打仗很花钱的。加上内部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最终瓦解了明朝。
其实,明朝政府也知道打仗花钱,所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源,明朝开征了著名的“三饷”,即辽饷、剿饷、练饷,征收这些饷的后果,就是民不聊生。
二是节流,其中一个措施,就是对北方的驿站进行改革,裁掉了大批人员。其中有一位下岗人员叫做李自成,后来走投无路,干脆造反,最终敲响了明朝的丧钟。
那明朝的财政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
财政困境
明朝初年,全国人口五六千万,中央财政收入大概是1000万两白银。经过两百年的发展,万历年间迎来明朝最繁荣的时期,人口大概是1.5亿。但是,中央财政收入才2700万两白银。
按理说,国家太平那么多年,明末又有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发达,中央财政为什么还那么少?
明末战争基本发生在北方,南方受到的影响很少。明朝灭亡时,南方地区基本保持了繁荣富庶,财力雄厚,那明朝为什么没有充分汲取南方财源去支持北方战争呢?
这两个问题的根源,可能出在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朱元璋是平民出身,年轻时吃过很多苦,非常痛恨贪官污吏,以农民保护者自居。明朝的税收从一开始,就实行定额制。
朱元璋登基时,定下的全国税赋是每年3000万石粮食,此后增加到3200万石,朱元璋就下令,税收够多了,以后不准再增加,其他财富要藏富于民。从道德角度讲,朱元璋这个做法符合儒家思想,轻徭薄赋。
在明朝,商业税只占很小的比例,大概全国税赋的13%。明初几乎没什么商业,税率规定很低,所以国家财政主要依赖于农民,这符合朱元璋构建的“农业帝国”的设想。
3000万石粮食,折合不到2000万两,这就是明朝中央财政的基本盘。按照朱元璋的祖训,这笔钱不能再增加,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帝国的行政费用也在大幅增加。
白银问题
钱不够花怎么办?明朝政府自然会想办法。不出钱就出人,让老百姓用劳动力来服役,或者提供物品。比如万历皇帝给自己修“定陵”,耗时6年,每天役使军民三万多人,平均下来全国每户需摊派劳役六天半。
还有明代初年,官僚机构较小,朱元璋管得很严。一品官出门,随行不超过10人,行李不超过200斤。因此,这方面的负担刚开始不算多,但是后来,官员出差频繁,排场大,车马随从多,所有这些负担就都加到附近老百姓身上。
这就出现了两个结果。首先对于老百姓来说,如果是正式的皇家国税,总有个约束。但是直接征收民间的财力物力,就没有止境,地方官说多少就是多少,破坏力比直接收税还大。表面看明朝的税收非常少,可实际税赋一点不低。
更重要的是,对于国家来说,绕过货币直接征收人力物力,大大降低了中央政府汲取民间财富的效率。这就是明朝政府的基本格局,用各种临时性的低效手段来搞征收。
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国家有钱,但是中央政府还是没钱。
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有一个“一条鞭法”改革,不收乱七八糟的粮食、物品和劳动力,而是折合成白银,直接收钱。但是这个法令最后没起到作用,问题就出在白银这个货币品种上。
白银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本身中国本土产白银就不多,主要靠海外输入。16世纪是白银输入高峰,美洲大量白银被开采,之后流入中国;日本也发现大量银矿,也流入了中国。这些白银让中国成为市场媒介,货币存量大大增加,交易便利,政府征收能力也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