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才华被淹没之人甘当隐士,但还有些人时来运转,抓得住机遇的垂青,有真本事而不浮夸,性情上也活出了一份自我的追求与潇洒。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卑微到高贵的范雎,便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被误当间谍
范雎原是穷苦出身,一来无背景资源,二来无权势仰仗。但这衣食生计,还得考虑不是?总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吧,喝西北风可没那个能耐。
他是“真小人”,有仇必报有恩必还,某些时刻却不失君子风范。
他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阶层流动与上升较为频繁,自己先掂量一下几斤几两,看看有无合适的地方,先投一投个人简历,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当这个“风投”。
最终呢,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有了着落,那时候比较时兴豢养一批门客或义士,范雎此时成了众多门客中的一位,只不过在须贾眼中不太显眼。
范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活得窝囊归窝囊,落魄归落魄,也不好伸手多讨要,毕竟无功不受禄嘛。
其实,范雎是一枚闪光的金子,暂时隐匿其光芒,须贾有眼不识泰,只把泰山当石头。机缘巧合的是,范雎有机会和须贾,到齐国去长一长见识。在齐王面前本色出演,对方一见倾心、欲要拉拢。
哪个不爱真金白银?范雎偏不买账。别人盘算的是钱财,他则家国情怀、拒辞不收。范雎言语坦荡,须贾却心生疑窦,莫非此人受齐王指使,来魏国当卧底?
于是,他悄在魏相耳边煽风点火,对方勃然大怒、严加审讯。众口铄金,范雎只好自认倒霉,皮鞭上可不长着眼睛,瞅一瞅犯人的冤屈,只管抽打地体无完肤、鲜血如注。
堂堂一国之相,动用权力处置起人来,那个叫无情又无义,不过魏齐并不想对一个“国家叛徒”有情有义。
范雎落到魏齐的手中,也不想自求多福了。魏齐铁心将他收拾到底,令人将尸首抛入茅厕、以示正听。
死里逃生
须贾要他死,魏齐要他死,范雎也以为要死,可是,阎王爷好像不太乐意收他,来阴曹地府为时尚早。疼得死去活来的范雎,在一阵阵秽臭熏燎之中,反倒从昏迷中苏醒。
死过一回的人,迸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试试能否逃过一劫,幸而旁边还有守卒,可与之言语周旋。果然,守卒倒是有些同情心,不像须贾和魏齐之徒,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范雎的危机公关奏了效,从非人之境逃离回家。又设下计策瞒天过海,制造自己早死之假象。大难临头,老友郑安平不离不弃、照顾有加,还建议他隐匿行踪、低调行事。
范雎的身体痊愈之后,唯有改名换姓,才能掩过世人之耳目,尤其是须贾和魏齐,正好从此学得韬光养晦。
华丽转身
秦使王稽在魏国土地走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打算捞取些“漏网之鱼”,顺手牵几个人才,好回去取悦秦王。
郑安平为了一日三餐的饭盒,投身到王稽府中打工。见王稽如此求贤若渴,遂不失时机、举荐范雎。
一直在韬光养晦中的范雎,终获赏识、得以出山。与秦王首次面见,却是乏善可陈、未授官职。
不知秦王是否在考验范雎定力?这帝王的心思变幻莫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就这么一拖二拖地,把范雎晾在一边凉快。
真是个时光易逝,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秦王才找范雎金殿面谈,获得首肯认同、封为客卿。
范雎力图为秦王分忧解难,宣太后等人干预朝政大事,对秦王的集权统治极为不利。只有铲除以宣太后为首的势力,才能使秦王安心理政,再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