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氏遗书》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孙思邈、朱丹溪、陈自明、张介宾、吴谦等重要著作中,都有来自《褚氏遗书》相关内容的引述。
真正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总会突破万难取得成功。比如南北朝时期南齐医家褚澄,他的著作《褚氏遗书》,虽然通篇仅2619个字,但是所论精辟,颇具创建,光耀医史长河。该书对血证及妇科病证治疗的见解,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当然,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
祖籍为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的褚澄,字彦道,出生于官宦贵族之家。其祖父褚秀之,父亲褚湛之,哥哥褚渊都权倾朝野,其母亲为宋武帝刘裕第五女吴郡公主,其妻为宋文帝刘义之女庐江公主。而褚澄本人则历任吴郡太守、左户尚书、领右军将军等职。其女则为东昏褚皇后。
官位显赫的家族背景,为钟爱医术的褚澄提供了一切常人无法企及的便利条件。少年时,褚澄便在名师的指导下学习经史子集。年龄稍长,他便研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典籍。其中,褚澄尤其喜欢经魏晋医家王叔和整理过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现存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研习中,褚澄深知望闻问切四诊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他便依托于《黄帝内经》中的藏象经络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等,以及《脉经》有关诊脉方法、脉象病理、脉诊意义等方面的内容,提高望诊和切诊水平。
褚澄在担任吴郡太守时,曾遇到前来办事的百姓李道念。见到李道念第一眼,褚澄就说他患有重病。果不其然,李道念无奈地说,自己患有旧疾,被困扰5年了,请了很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明显效果。褚澄便坐下来为其把脉。遂后告诉李道念,他的病不是冷热引起的,而是因为平时吃生鸡蛋过多而导致的。由此可以见,褚澄望诊和切诊技术精妙。
对病人情况全面的考量,是医生诊治疾病效果凸显的基础。每有病人来诊,褚澄除去运用望诊、切诊等诊断病人的病情之外,还十分看重不同地区土壤、风俗习惯,个人饮食喜好、精神状况,以及当时季节疾病的流行情况等因素对病人所患疾病的影响,综合审视开具方药。具体用药则继承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擅长运用经方治病。因此,经褚澄诊治过的病人,多会疗效显著。《齐史》评价褚澄医术曰:“投剂如神,与卢扁华佗比肩”。
有一次,齐高帝萧道成所疼爱的二儿子豫章文献王萧嶷从外地回都城时染上重病,御医们用尽了能想到的所有办法,他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加重。为了祈求苍天保佑儿子,萧道成特意下令大赦天下。但是,萧嶷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
萧道成因此整日郁郁寡欢。一天,他突然想到大臣褚渊的弟弟褚澄医术高明,便急忙下诏请褚澄前来诊治疾病。后经褚澄的精心调治,萧嶷很快痊愈。看到儿子身体恢复如常,萧道成万分欣喜,特意晋升褚澄为左户尚书。
褚澄为官清正廉洁,治郡颇有成效,再加上他精通医术,不分贵贱,乐于为人祛疾疗伤。因此,受人爱戴,被百姓“崇敬若神”。褚澄一生曾撰有《褚氏遗书》《褚氏杂药方》传世。然而经过历代战乱等原因,《褚氏杂药方》早已散失,仅存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褚氏遗书》留传。
《褚氏遗书》是继《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之后,《诸病源候论》之前,影响颇大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全书分为《受形》《本气》《平脉》《津润》《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等10篇医论。首次提出晚婚优生的理论;在中医药史上最早提出有关男女胚胎形成理论;最早论述了阴阳之气在体内的升发时间、部位和循行路线;重视阴阳精血、津液;提出独特的切诊寸口配位法等。
同时,褚澄还在《褚氏遗书》中表述自己从医治学的方法。他主张多读书,多临证,读书以古典书籍为主,工具书为辅;临证则必求实效,以解除病人疾苦为己任。多拜访良师益友,通过取长补短的相互切磋提高自己的医术。重视读书与临证的有机结合,在具体实践中提高疗效,即“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