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再好的战术也弥补不了战略的失误

2020-10-04 11:56:04 作者: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王安石也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但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富国之法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强兵之法有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这些变法如果从内容上看确实是些不错的措施,但为什么会失败呢?这就需要我们去看一下变法的原因。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对行政权、财政权、军权进行分权制衡,又推行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政策。

宋初,为了分化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导致官僚机构逐渐臃肿,形成“冗官”问题。

宋太祖时期,幽云十六州被辽朝占领,中原失去了长城的战略防御力量,加上宋朝的首都汴京身处平原腹地,没有地形天险可以防御,只能增加首都禁军数量,逐渐造成“冗兵”问题。

官员和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造成“冗费”现象。

“冗官”“冗兵”“冗费”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见注释),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而“三冗”问题的方方面面就是上层建筑过于庞大的问题。

当时北宋的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基础好,农业、手工业、海外贸易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发达的经济有利于财政收入的增加。

但是官员众多、军队庞大,需要更加充盈的财政收入,如果入不敷出,必然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北宋的“三冗”问题其实质就是上层建筑已经超前于当时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

就好比是有一位工薪阶级买了一辆宝马车,宝马车虽然有各种优点,但是一般家庭养不起,给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这时想解决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增量方面,增加家庭收入,短期不容易实现。二,存量方面,减少家庭其他支出,将钱转移到养车费用中,这样就影响到了其他方面的生活水平,不可取。三,卖掉宝马换一辆便宜的车,比较实际的做法。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没法解决增量问题,古代农业生产水平长期稳定,宋朝的生产力无法短期内大幅提高,也就不能通过增加经济基础的总量来实现国家财政的增加。而王安石选择从存量方面解决问题,就是国强民弱,将社会财富从百姓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实现国家财政的增长。这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战略上就已经错误了。表象虽然是财政不足,但原因却是上层建筑太过庞大,需要着手的是进行上层建筑的改革,而不是去与商人、地主、农民逐利,导致变法缺少相应的社会基础,而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拥有支持变法的社会基础。

王安石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靠着“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制定出一系列改革,本身非常人所能及,战术上是好的。但战略上的失误导致变法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却丧失了相应的社会基础,最后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最终失败,也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注释:上层建筑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政权、法制、军队、警察、法院、党派团体的组织活动等全部国家机器和政治机构以及政治、法权、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观点在内的一个庞大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