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不生孩子本是自己的一种选择,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就是一种义务

2020-10-05 12:59:44 作者: 生与不生孩子

生育问题一直是国家重视的大事,尤其在古时,军事和经济拼的就是人口数量。所以,各朝代为了自己国家人丁兴旺,不遗余力地制定各种政策,嘉奖多生者惩罚那些不愿意生育甚至不婚者。

在先秦时代的越国,就曾制定过一个国策,说的相当详细:壮年男子不得娶年纪大的女子,年老的男子不得娶正当生育期的女子。除此,年满17岁的女子未出嫁,父母会被判有罪,对于男子,到了20岁不娶妻,其父母也同样有罪。

除了惩罚外,对于生育者,奖赏也是很不错的。在产妇分娩前要告诉官府,官府会派出医者守护。如果生的是男孩,会奖励2壶酒和一条狗,女孩则是2壶酒和一头猪。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虽然不断,可人口似乎并没有减少,还有增加的趋势,这就是生育政策激励的结果。

之后,各朝代都对人口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汉朝初期,对于适婚的不嫁女子,有了明确的处罚规定。那时,女子的适婚年龄是15到30岁,如果不嫁会受到“五算”的罚款。

那么,“算”是个什么概念呢?

这是刘邦定下的一种税收制度,15岁到56岁的国民都要交人头税,每个人是120钱,这就为一“算”,而“五算”,则是600钱。600钱是什么概念呢?在当时,600钱可是一个壮年男子一年的口粮,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当年,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时,人口比战国初期还多了一倍。而秦末的战争不过10年时间,壮年男子的数量却是迅速下降。其实,缴税制度看似充盈国库,却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刺激人口的增长。此外,只是单身的女子需要缴税,已婚就免谈了。

到了刘盈执政时期,政策就非常直接了,不出嫁也可以,那就将罚钱给交了。当然,一般的人家,都早早的将女儿给嫁出去了。其实,这项政策只是服务于统治者,从来不会满足百姓的诉求。不过,这项策略却很是管用,根据一些资料,汉朝建国后几十年的时间,人口就增长到了6000万,比初期增长了4倍之多。后来,西汉经济和军事的相对强盛,和人口的数量不无关系。

当然,除了惩罚,还有鼓励政策。

在汉朝,孕妇的赋役是被免除的,连其丈夫都沾了光,服役和人头税都被免了,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孕妇。这是不是和现代的某些制度相似呢?到了东汉章帝时期,还曾颁布过“胎养令”,怀孕的妇女会得到三斛谷物的嘉奖。之后,各朝代都有奖赏孕妇或者产妇的做法。

唐朝时期,除了对孕妇有奖励外,唐太宗还将地方的生育水平及鳏寡孤独者的人数,当做了官员的政绩考核。到了宋高宗时期,更是制定帮助贫困者养孩子的制度,“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育者,给钱养之。”不过,在唐朝,却有人担忧人口增长过快,可能会带来某些弊端,于是,就提出少生,甚至不生。

那此人是谁?

王梵志,他的一首《大皮裹大树》,就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大皮裹大树,小皮裹小木。

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

但行平等心, 天亦念孤独。”

其中,“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两句,便是劝人生小孩不要贪多,一个足已。若是看他本人的遭遇,解读起来应是另一番滋味。

王梵志是隋末唐初人,活到了80多岁。在古代,能活到这岁数,想来生活应是很不错。他的早年生活非常闲适,读过儒家经典和诗书。到了隋末战乱时期,家道中衰,为了生计,他农忙种田,农闲外出经商。到了唐初,繁重赋税和天灾导致家产破败,穷困潦倒。

他有5个儿子和2个女儿,可是,到了晚年却无人照顾,致使其生活没有着落,被迫出家。可见,《大皮裹大树》应是王梵志的个人切实体会,要那么多的子女有何用,如果生养一个,可以赡养父母,那就足够了。只是,在统治者的眼中,人丁的更多作用是服务于国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