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载入史册的两个著名太监,一个万人唾弃,另一个青史留名

2020-10-05 17:19:46 作者: 明朝载入史册

中国古代的王朝中,自周朝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宦官"的职位,之后被各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且在历史上,宦官一直都有一席之地,从第一位被记入史书的宦官竖刁开始,之后的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一个或者几个非常有名的太监记录到史书中。著名的有齐桓公时期的竖刁、秦朝的赵高、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

(影视剧中的魏忠贤形象)

明朝时期最著名的太监莫过于被人称呼为"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并且历史上所有的宦官里,魏忠贤是唯一一个建生祠的宦官,但是我们发现从竖刁开始,到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这些人一个个都被钉在了耻辱柱上,无一不和奸臣挂钩,但是偏偏在明朝,魏忠贤的一位"老前辈"却偏偏一改面目、自立高标,甚至于最终名留青史。他就是明成祖(朱棣)时期的著名的外交家、航海家,称为"三保太监"的郑和。

郑和的早年经历是一个谜,历史上曾经有无数的猜测,有的说郑和是本不是中国人,而是从中东地区的一个国家来到了当时的云南,甚至编纂了郑和的家族世系,说郑和是王世子弟,门楣显耀,以此来解释郑和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手腕,但是实际上历史上对于郑和的来历并没有准确的记载,现在普遍认为是朱棣去往明平云南之战时俘虏的郑和。

非要把郑和的才能归结于虚无缥缈的家世,这样的历史就成为了伪历史,失了权威性,这样的历史也就没有了研究和参考的价值。把郑和的才能归结于他本身的聪颖和迥然的人生经历或许更科学一些。

历史上的宦官因为身体的不完整,总是要受人歧视,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阶级的这些自命清高者,他们可能表面上对太监很是客气,可能转身就会骂"阉人",自身的自卑和外界歧视的压力很容易让这些人心理变态,再加上非常接近权利的中心——皇帝,这样病态的心理情绪一旦有了可以发泄的平台,自然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然而郑和的经历很不一样。

明初的时候对于俘虏的幼童有阉配充奴的习惯,当时的郑和(十岁左右)在云南被俘虏,被阉割后,跟随了当时的明军将领傅友德,在跟随其间,郑和也参加了不少的战斗,并屡有战功。之后傅友德军队被划归到燕王朱棣的手下,郑和也因其战功和魁梧俊秀的五官选入燕王府,之后从侍于燕王朱棣。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郑和帮助朱棣获胜,此后成为了朱棣的心腹,受到朱棣的重用。

后来郑和被明成祖朱棣派遣西行与西洋各国进行友好往来,包括商业、文化等等方面进行互通,所做的贡献之大,青史留名。在下西洋期间,郑和表现出他的军事天赋和外交谋略,成功化解了数次危险。

相较于历史上的其他宦官而言,郑和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正是这种生活经历让他拥有了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宦官的性格。他的身材魁梧,容貌俊美却不失阳刚之气,名为太监,实际上自有将军风骨,活得光明磊落自在洒脱。最后倒在了第七次下西洋归国的途中。

到了天启年间,另一个大太监粉墨登场,他就是著名的魏忠贤。魏忠贤可以说是"同行"里面身份最高的,曾经一度让整个朝野,不知有皇帝,只知魏忠贤。在明朝最让人熟悉不过的还有一个叫做东厂的组织,魏忠贤凭借着皇帝的宠爱,将整个东厂变成了自己的私人特务机关。

得到东厂后,魏忠贤开始了自己排除异己、结党营私之路。传说中,魏忠贤在很多重要大臣的家中都安插有内线, 通过内线收集与自己有关的消息,如果发现有人试图对自己不利,就会登上魏忠贤心中的"小本本"上,然后遭到魏忠贤的迫害。在那段只知道魏忠贤的日子里,很多人想办法巴结讨好他,甚至给他修建了生祠,路上遇到魏忠贤的轿撵,还会有人跪拜并高呼"九千九百岁"。然而最后,魏忠贤死在了崇祯皇帝的手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