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朝黄巢《不第后赋菊》
黄巢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但他本身并不是农民。他们家是贩卖私盐的商人,比较富足。但是私盐利润虽然高,风险也很大,可以看到黄巢家从他的祖父开始起,就热爱读书,期望孩子用读书改变命运。
黄巢从小善于骑射,剑术,这也不算另类,因为唐朝尚武,李白会剑术,杜甫也会,唐朝经常大规模征兵,朝廷和地方节度使都有,当兵有战功也是改变命运的途径。所谓粗通文墨,比起当代许多人,黄巢的书都念得好,五岁就能和祖父对诗。这在唐朝也不多见。李商隐夸侄子韩偓”十岁裁诗走马成“,黄巣可是五岁。
放在初唐,黄巢成功的几率非常大,武则天就是提拔了有侠义气的小官郭震,结果他成为将军和臣相,立下不世之功,李商隐做梦都想有他那样的机会。
放在中唐,黄巢中进士,当官的胜算也大,因为那时候,官位还有空缺。
但是他生在和李商隐同时。李商隐是靠后台中的进士,连宰相之后的温庭筠都没李商隐的运气,皇帝为宦官劫持,朝政为党派左右,普通人有才华,但没用。在表面的繁荣下,无数考生为了长安做出来考生经济的奉献。
黄巢的年青岁月就是往返长安和家乡,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他和李白一样,广泛接触了长安,以他过人的聪明和时间,了解了帝国的运行。科考纯粹是骗局,真正有实力和才华的人根本不被录取,像他这样出身低微却想有作为的人,简直是在这里自杀。这里都是些什么人?兰功勋世袭的,靠马屁上位的,看起来百花盛放,实际就是一虚浮的架子。在长安城中,鄙视链又严重,他受到的刺激,日积月累,到最后一次落第时爆发。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艰苦磨砺出人才,但出了人才而无所用,总会找一个出口。
黄巢的菊花诗,写的是真菊花,只有菊花抗得住严寒,秋天开放。这种接地气的花草,风寒苦香,都是岁月的沉淀和磨砺。黄巢有资格认为自己是菊花,他不娇气,他勤奋,他隐忍,他期待进入唐朝官方的百花园,但最终没有背景的身世,让他明白,这是徒劳。但是黄巢是相当敏锐和清醒的,唐朝不依靠爱国的子民,只搞些花架子,它的崩溃也是迟早的事。
这首诗有人说,杀气太重。可是我觉得黄巢很有抱负,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他的这首诗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菊花是最有生命力的,秋天是它的主场。菊花一出,是秋天最为夺目的花朵,又大方又豪迈。的确百花凋谢,菊花为冠。
二,此时唐朝边患严重,潘镇割据,黄巢虽然落榜,他期待自己将来还是要回长安有所作为,当然,我个人认为他想从武,建功立业,万人瞩目。
三,黄巢以菊花为我花,这和陶渊明两个概念。陶渊明的菊花是田园隐逸之花,黄巢的菊花,更符合菊花的本性,为霜雪而来,笑傲秋天,持久而有力量。菊花是要盛放一次的。
这首诗如果确实是黄巢落第时写的,这个人充分有对自己的自信,也非常了解唐朝衰落的根本。如果落第一次,是怨尤自己,落第两次,会通晓命运,数次落第,足以证明黄巢已经在长安了解了他所要知道,所能知道的。
他有没有从武的经历呢?我想是有的,在长安城的若干年或者十数年,光靠家里拿来的积蓄,是不够花的。他必定也做过各种和军事相关的工作。
中年以后,他掌管家里的盐帮,并成为地方上盐帮首领。他已经是熟悉所有规则的老油条,是乡绅是黑老大,过得也还滋润。但正是和劳动人民打交道,他知道民间疾苦,也知道官场的黑暗。但是他是有底线的,就是起码大家都有活路。他颇有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