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为何重用舅舅,而忽视“一家子”的叔叔?

2020-10-06 22:41:16 作者: 古代帝王为何

按照亲属的亲疏关系,在男权社会,叔叔的地位往往比舅舅高。叔叔是自己家人。舅舅则完全是外人。那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一般情况下,皇帝都重用舅舅,而是提防叔叔,至少不愿意重用叔叔。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

一、皇权继承关系

叔叔属于皇室成员,是皇帝皇位潜在的竞争者。中国古代皇位继承有父子相继,也有兄终弟及,正常是父子相继,但假如叔叔谋害了侄子,架空了侄子,或者以“无道”的名义废掉侄子,叔叔就有可能继承皇位。叔叔继承皇位并不太可能引起臣子特别大的反应,因为这个王朝原来姓什么,现在还姓什么。比如作为叔叔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许多大臣选择了中立,因为毕竟是老朱家叔侄内部的事,属于家事,无论谁胜谁败,自己还是朱家的臣。等有了结果以后,自己再选择站队,完全可以保住荣华富贵。假如贸然的参与其中一方,一旦失败了,掉脑袋加上诛灭九族(方孝孺被灭了十族)。

而如果是皇帝的舅舅,属于外姓人,在忠君思想影响下,篡权谋反属于大逆不道,作为皇帝的舅舅也需要掂量,大臣们也需要考虑一下,自己跟着谋反的下场。因此以舅舅为主的外戚谋反很少。真正成功的除了王莽、杨坚,而且他们并不是皇帝的舅舅,皇帝的舅舅作为国舅爷,更多的喜欢专权,却很少有敢篡权的。

二、父亲和母亲的影响

皇帝的皇权来自于父亲,对其影响最大的却是皇帝的母亲。父亲的权力来自于祖父,绝大多数帝王都是一夫多妻制,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皇帝的女人有的是,这些个女人和他们的儿子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感情自然不会太好,这种矛盾的感情也会延续给下一代。皇帝的母亲则是为了皇帝即位,倾其所有,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宫斗大戏。在这其中皇帝和他母亲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外公和舅舅一家。长期的政治关系让皇帝更愿意和自己的舅舅亲近,并成为同盟。比如汉文帝刘恒,在没有即位之前被封在代国,吕后死后,周勃等大臣拥立其为新帝,谨慎起见,刘恒选择让自己的舅舅先去试探,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才从代国前往长安。还有,唐朝李世民的几个儿子争夺储位,作为舅舅的长孙无忌始终站在自己的几个外甥身边,打击不是外甥的皇子李恪。

历史上的许多帝王即位都有舅舅的身影。而皇家其实也和普通家庭差不多,在丈夫去世后,儿子支持家庭的情况下,皇帝的母亲往往更倾向于自己的兄弟来主事,公心是维护江山社稷,避免别人篡权。私心是让自己的娘家人沾光,让自己的亲戚封官进爵。在重视孝道的封建社会,皇帝在绝大多数上是不会选择忤逆母亲的,母亲希望舅舅出来主事,作为外甥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选择顺从。

三、巩固权力的现实需要

能够继承皇位的皇子,一般情况,其外公和舅舅都比较有实力,皇家和重臣联姻是标配,皇帝的舅舅一般情况下都是世族大家的当家人,皇帝必须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人,除了可以倚重的本家外,联合大世族是保证权力稳固的前提。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始,都有皇家和大世族联姻(明朝除外)的影子,这种联姻实现了政治上的绑定。

作为皇帝舅舅的一方,为了让家族始终保持名门望族也会选择出来为自己的外甥皇帝效力。在外戚对权力掌控比较重的王朝,如汉朝,皇帝即位后,权力有可能上还在前皇帝外戚势力的把控下,新皇帝要夺回权力,就需要借助外部势力。皇帝的舅舅无疑是皇帝最好的帮手,通过联络大世族,强化皇权。而作为本家的叔叔,则很难成为皇帝巩固权力的工具,除了有夺权的可能,还有其皇族身份并不容易被大世族接受,毕竟皇权和大世族利益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对于皇族的戒备心要大于同为世族的皇帝的舅舅,皇帝也更放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