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绍集团兵败官渡的原因,很多历史爱好者喜欢从战争的角度去分析。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袁绍集团内部两股势力的矛盾和火并。
董卓专权后,袁绍逃出洛阳,在渤海迅速举起反董卓的大旗,作为报复,董卓杀死了在洛阳的袁绍一门。对于,袁绍来说,这自然是应该悲痛的。但袁氏家族的鲜血,却使得更多的豪杰“感其家祸”,纷纷投靠于他。当时州郡起兵,莫不以袁氏为名,可见袁绍的号召力有多大。
袁绍的这一把火,燃烧开来,迅速成为燎原之势。
袁绍便借着这一把火,以讨伐董卓为名,谋求夺取自己的地盘,扩充势力。很快,他就兼并了韩馥的冀州。而袁绍之所以可以夺取冀州,是因为获得了冀州颍川集团的支持。颍川当时是人才集中之地,既有智谋之士,也有豪侠人物。至于颍川荀氏,是当地的著名士族,同样人才辈出。
当年韩馥初到冀州,网罗了一批颍川人士前往。其中就有荀谌、辛评和郭图等人。荀彧到冀州是袁绍夺取冀州之后的事,但很快离开,成为了曹操的主要谋士。这里的荀谌,就是荀彧的弟弟。而郭图则是郭嘉的同族。正是有了这些颍川人士的支持,韩馥夺取了冀州。
袁绍到冀州后,颍川集团迅速抛弃了韩馥,投靠了袁绍。在颍川集团看来,韩馥比之于袁绍,有“三个不如”,直接向韩馥施加压力,迫使韩馥将冀州让给了袁绍。
袁绍在颍川集团支持下,唾手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冀州。此时,颍川集团已经在冀州站住了脚跟,袁绍没有理由不重用他们。然而,袁绍这时想的却是:是不是在这里培养另一个集团呢?这样做可以网络更多的人才,也可以牵制颍川集团,防止重蹈韩馥的覆辙。
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袁绍看中了此前韩馥冷落的河北地方豪杰。此后,审配、田丰、沮授等原本不得志的河北地方豪杰迅速崛起,逐步成为袁绍帐下可与颍川集团抗衡的一股势力。
综上,袁绍占据冀州后,所依赖的荀谌、辛评、郭图属于颍川集团,审配、田丰、沮授则属于河北集团。袁绍在这两个集团的支持下,不但巩固了在冀州的统治,而且势力不断发展,基本完成了“南据河,北阻燕代”的目标。袁绍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诸侯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追随袁绍去河北的,有一个叫许攸的谋士,这个人是南阳人,颍川、南阳很近,同在今天的河南。许攸到河北后,自然加入了当时的颍川集团,成为其中一员。
两个集团在袁绍部下,自然少不了明争暗斗。对此,袁绍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乐在其中,巴不得他们相互掣肘。然而接下来,事情还是发展到了无法控制的一步。
当时,河北集团为了打击颍川集团,就拿许攸开刀。为什么呢?因为许攸贪财,容易抓到他的把柄。有一次,许攸家人因犯法,被审配抓到把柄,把许攸的妻子儿女全部抓了起来,要予以严惩。当时曹操和袁绍正陈兵官渡,一场大战在即,袁绍的大后方却出现内讧。
许攸向袁绍求情,袁绍却不想网开一面。于是许攸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此后,又向曹操出谋划策,烧了袁绍在乌巢的粮草辎重,导致袁绍官渡大败而归。后来连曹操自己都说,之所以可以打败袁绍,主要就在于许攸的献策和筹划。可见许攸叛逃对袁绍的损失有多大。
当时冀州集团审配等人对许攸家人的处置,不能说出于公心。按照《三国志》记载,审配自己就是一个“藏匿罪人”的“豪强擅资”之家,同样是“不法”的,其“不法”程度甚至还超过许攸。因此,审配如此对付许攸一家,根本上说,还是两个集团的矛盾导致的。
除了许攸,大将张郃的投降也同样如此。
张郃起于黄巾,后投靠韩馥,再后来追随袁绍。官渡之战中,袁绍派淳于琼督运乌巢粮草,曹操前去攻打乌巢,张郃劝袁绍赶快去救。郭图则不认同张郃的观点,认为应该去攻打曹操的大本营,结果袁绍听了郭图的。最终——乌巢丢失,曹操大本营也没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