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财政危机爆发。
汉朝经过惠帝、文帝、景帝三代帝王所实施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一系列的发展经济与民生政策之后,汉朝的国力开始蒸蒸日上,此时不管在经济、民生,还是军事上,汉王朝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因此,在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后,汉武帝遂一改往日的“无为而治”,开始向四夷露出了凶狠的爪牙。而后在武帝的带领下,西汉开启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对外征战之路,在这四十余年的时间里,武帝北击匈奴,远征大宛、车师、莎车、龟兹等西域诸国,征服朝鲜,开拓闽越、西南,最终打出了“强汉”的威名,并开拓出了大片的疆域。
可以说武帝对四夷的主动出击,从出发点来说并没有什么错,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中国统一政权由内而外巩固统一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大一统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必要步骤。
但是武帝却是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汉朝的财政虽然充盈,但那是基于“无为而治”的前提下而言的。以汉初所实行的那种以农业为税基的财政收入制度,它仅仅只能是维持汉朝一般性的支出,而不足以维持如同武帝那般规模庞大,而有频繁的对外征战。
毕竟要知道无论如何,西汉的农业生产的能力也就那样,每年的税收也基本是固定在那个点,所以一旦国家消费大于农业生产能力的话,那么造成的必然结果就是西汉自惠帝以来,70余年所积累下来的财富被迅速的消耗一空,最终迎来“国家财政匮乏”的局面。
而从《史记.平准书》的记载我们大概可以得知武帝朝所出现的财政问题是循序渐进的,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武帝朝的财政问题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才最终演变成了“匮乏”这样的财政危机。
第一阶段是在前127年,卫青率军击溃匈奴,并占领河套地区,而为了保证汉朝对于河套的绝对统治,武帝遂在此筑造了朔方、五原2城,又迁移了10余万百姓前去屯垦,同时还重新修筑了秦代遗留下来的旧长城,而武帝在同一时间行如此规模浩大的行动,最终就导致“费数十百巨万,府库益虚”(《史记.平准书》),“益虚”2字表面武帝朝的财政开始出现了吃紧的情况,并开始有了加深的趋势。
第二阶段是在前123年,因武帝在对匈奴一战中接连发动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这二场动辄出兵数十万的大规模战役,武帝朝开始出现了“大农陈藏钱经秏,赋税既竭”(《史记.平准书》)的窘境,“既竭”2字说明武帝朝七十余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即将被消耗殆尽,此时财政匮乏问题已初露端倪。
第三阶段是在前120年,因连年的征战,及大规模自然灾害的频发,最终在这一年因山东地区爆发特大水灾,所以导致“七十馀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史记.平准书》),最终也就导致出现了“县官大空”这样的局面,“大空”2字表面武帝朝的财富已经被消耗殆尽,且开始出现了赤字,财政匮乏问题开始恶化。
第四阶段就是前119年,随着汉朝对匈奴最大的一场战役“漠北之战”的爆发,汉朝本就匮乏的财政问题开始进一步加剧,此次出兵光骑兵就高达10万,步兵更是多达数十万(《汉书.武帝纪》载:“大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去病出代,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而此战汉朝虽然获得最终的胜利,但却是惨胜,“汉军马死者十馀万匹”(《史记.平准书》)汉军死伤惨重,军马物资几乎被损耗殆尽,最终出现“是时财匮,战士颇不得禄矣”,此时武帝连军费都已经开始发不出来了,显然此时汉朝已经面临了空前严重的财政危机。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去查阅武帝一朝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武帝朝“财政匮乏”的问题是必然的结果,它的出现并非是突然性的,而是日积月累造成的。而造成武帝朝在前119年“战士颇不得禄矣”这样空前的财政危机,个人觉得无外乎是以下3点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