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晚渡 “楼船”能溯江

2020-10-12 06:30:14 作者: 汾河晚渡 “

其实在汾河太原段,完全没有必要去追究哪里是真正的“晚渡”。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山西通志·津梁》有“汾河渡,夏秋置舡济之,冬春置土桥”。又有“米阳渡,在清源县东五里米阳村。汾水南流,阔约八十步,路通徐沟县”。地方志说明至少明代太原汾河有三处渡口,即汾河渡、米阳渡、南屯渡,分别在今小王村、长头村、及南屯村。据《山西志辑要》,到乾隆末除以上三处渡口之外,又增加东草寨渡,在今太原市小店区草寨村。看来在明清时期,主要的商业运输集中的渡口在太原城区段的下游。这与太原的地理形势有关。两山夹一河的地势,太原城又建在了汾河出山口不远,这样每年雨季时,太原城极易受到东、西两山爆发的山洪危胁。《太原史话》中记载:“光绪十二年(公元一八八六年)六月二十四日,汾河决堤,水势猛烈,流到大南关时,逾墙穿屋前过,因之损失惨重。水向北流,冲破已经关闭的城門,于是半壁西城,頓成泽国。滿洲城、学台衙門、太原府文庙、阳曲县文庙以及好多民宅,剎那間蕩然无存。流至猪头巷,波浪漸平,才凿开城墙,将洪水排出城外。”1955年七月,西部边山山洪暴发,汹涌的洪峰受到高大的铁路路基阻挡之后,转向直冲晋西机器厂的家属宿舍,成为太原解放五十年历史中损失最大的一次洪水灾害。1996年8月4日,西山再次爆发洪灾,洪水顺着迎泽西大街和虎峪河等泄洪沟奔涌直下,交通全部停止,公交车辆被困在泥水之中。迎泽西大街漂浮着各种冲下来的物品。洪水过后,迎泽桥西一带淤积的泥沙有将近一米厚。一周后,市政府组织各单位分段包干,专门清理迎泽西大街的淤泥。

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北南。北面紧邻太原城,汾河两岸阡陌交通,互通往来。南面河道宽阔,集市交易,经贸往来。侧重点不同,渡口的规模和用途亦不同。

从清末延至民国,太原的汾河两岸有不少渡口,供两岸摆渡使用。“老太原”记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清徐县境内的渡口及太原市南郊的监军庄、西蒲等渡口仍沿用小木船摆渡过往行人,延续着“汾河晚渡”的美丽风景。诗人刘孔明有诗《汾河晚渡》“汾江一水浩无涯,傍晚江边笑语谐,待渡马厩堤畔柳,唤舡人立岸头沙,橹声远逐中流急,帆影轻随落日斜。记得醉归延竚久,几家烟书集昏鸦。”祝颢有诗《汾河晚渡》“斜日残波急,扁舟西复东,行人来往便,谁识济川功。”在地方志里,还收录了一首明代夏宏的《汾河晚渡集古》:

“马蹄空踏几年尘 胡宿

此地还成要路津 刘禹锡

一曲沧浪桃叶渡 方可竹

满湖青草雁声春 卢允言

舟横沙际残阳设 陶翰

剑化江边绿构新 王初

南去北来人自老 杜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