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首次发现东钱湖窑场 60余年间出土大量精美瓷器
时光如水流逝,多少辉煌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年之后,多少座烧窑制瓷的遗址,匠心独运的瓷品,只有通过考古才能再现那些文明的碎片。
《青瓷千年映钱湖》一书,对东钱湖窑场的窑址考古史作了简要回顾: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全省文物普查时,牟永抗先生首次在东钱湖地区发现了郭家峙窑址。由此,悄然揭开了东钱湖窑场考古与研究的序幕。
1963年4月至6月,省文管委、宁波市文管会联合开展鄞县窑址调查时,对郭家峙窑址进行了复查,发现五代至北宋时期窑址4处。1978年,为配合某疗养院建设,对郭家峙窑址进行了试掘,共发现并清理五代至北宋时期窑址6处、匣钵作坊遗址1处。1981年至1984年,文物部门对宁绍地区瓷窑遗址大普查时,发现或确认东汉晚期至北宋时期窑址数十处,主要分布在东钱湖周围。
21世纪以来,省、市、县文物部门在东钱湖周边组织多次越窑青瓷窑址的抢救性或主动性考古调查、勘探、发掘:2006年5月至7月,为配合甬台温高速铁路建设,对于家山窑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北宋晚期窑址1处;2007年5月至11月,为配合卡纳湖谷别墅区建设,对郭童岙窑址进行发掘,共清理北宋时期窑址4处8座、房址2座、道路1条。2010年5月至6月,为配合象山港大桥连接线工程建设,对老虎岩窑址进行发掘,共清理东汉中晚期偏晚时期陶瓷混烧窑址2处2座。2012年11月至12月,为配合东钱湖沙山村03-7号地块建设,对原上水村上水岙一带进行发掘,发现北宋窑址1处。
历年的考古,在东钱湖窑址群中挖掘出大量精美的瓷器和窑具。以2007年的郭童岙窑址抢救性考古发掘为例,考古专家共发现窑址11座、作坊建筑遗迹2处。出土各类文物标本2万余件,可修复完整器物多达10663件。从考古调查发现的窑址来看,时代分属于汉代、五代至北宋中晚期。从瓷器上的饰纹看,许多常见的纹饰如莲瓣纹等在埃及、日本等国古遗址中均有发现,估计是当年外商定制的,制作后也以外销为主。
2015年10月至12月,为配合中国-中东欧投资贸易博览会永久会址项目(现为康德思酒店)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再次对上水岙窑址进行了重点勘探;2016年2月至11月,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共发现窑炉遗迹2处,出土了大批精美的越窑青瓷器和窑具等,呈现出种类丰富、型式多样、造型别致、装饰繁复、里外施釉、纹样精美、文字多见、成型复杂、工艺精湛等特点。
此次出土的青瓷种类主要有碗、盘、杯、盏、盏托、盒、罐、壶、钵、香薰、瓶、迭盒、水盂、枕、洗、砚台、五管灯、唾盂等越窑青瓷典型产品和匣钵、垫圈、复合型垫具等烧窑用具。有的造型别致,在以往越窑考古中未曾发现,比如仿青铜礼器的越窑青瓷花口尊;有的在其他的越窑遗址中很少见,如透雕凤纹、龙纹的香薰。
专家认为,本次发掘的青瓷产品透雕、刻画花工艺精湛,胎质釉色均属上乘,代表了所处时期的工艺水平,个别产品填补了越窑青瓷产品的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该处出土的很多瓷器在海外遗址中有类似品种。日本城市遗址、印尼沉船遗址、埃及考古等发现的越窑青瓷与上水岙窑址的青瓷高度吻合或近似一致。“这说明1000多年前,越窑青瓷就开始了出口贸易,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全世界。”罗鹏说。
开发建设毁坏了不少窑址 近年发现的上水岙窑址无法参观
“原先东钱湖的沿岸窑址遗存有20处之多,随着沿湖开发建设,现今已不上10处,有的毁坏相当严重,面临毁失的厄运。”一名民间古陶瓷研究者痛心地说。
近日,记者环东钱湖踏访了部分历史上曾经辉煌的窑址,发现郭家峙窑址已基本毁失,昔日的疗养院也已荒废;东汉晚期至北宋的郭童岙窑址虽在1986年列入当年的鄞县文物保护点,但现在难觅踪迹,2017年11月,因一小区修建围栏及个别业主私自修建停车位,窑址填埋区遭遇局部破坏;窑棚窑址虽于1994年被公布为鄞县文保点,但现在窑址已消失,其上兴建了水上乐园;上水岙窑址于1982年被公布为鄞县文保点,现窑址周边有私人建房;范岙有五代和北宋时期2处窑址,因开山修路造成一定破坏,现有简易的防护围栏保护;刀子山(老鼠山)窑址由于建垃圾中转站、修路,现部分被毁;蛇山窑址现为一家公司种植基地,因建房、植树也造成较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