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至12月上水岙窑址考古现场。(王结华 罗鹏摄)
东钱湖出土的精美瓷器碎片。(资料图)
上水岙窑址出土的花口尊。(资料图)
手绘东钱湖窑址群示意图。(朱勇伟 绘)
下水刀子山(老鼠山)8年前的堆积层。(朱勇伟 摄)
已毁的郭家峙窑外景图。(朱勇伟 摄)
记者朱军备
上个月,由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王结华、宁波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罗鹏合著的《青瓷千年映钱湖》正式出版。该书系统介绍了东钱湖窑场历年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成果,对出土的瓷器、窑具等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东钱湖越窑青瓷窑场的专著。
回望历史,从东汉晚期到南宋初叶,东钱湖周围烧制青瓷的熊熊炉火持续1000多年,其间虽偶有停滞,但并不曾完全熄灭。这里生产的青瓷产品,种类丰富,造型优美,纹样精致,技艺娴熟,曾贡奉朝廷,畅销国内外,是千年前享誉世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象征之一。
历史上分布广泛、辉煌一时的东钱湖窑址,如今却踪影难觅。有的埋没在荒郊野外甚至遭到人为破坏,有的则封闭在宾馆里、会所中无人欣赏,那些好不容易挖掘出来的精美瓷器也“沉睡”在库房里无处陈列,普通市民和游客想一睹东钱湖的古窑址和古瓷器的“真容”,却无缘一饱眼福!
环东钱湖一带曾经窑炉林立 从东汉到南宋烧制了千余年
远古的宁波就有丰富的陶瓷遗存出土。在七千年河姆渡遗址上挖掘出许多远古陶器,唐宋时期的上林湖、东钱湖,越窑青瓷更是名扬四海。作为港口城市,宁波通过海上航线,满载着丝绸、茶叶、陶瓷、梅园石等货物的商船驶向日本、高丽以及中亚、西亚、南亚,远至地中海、非洲。宁波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也是“陶瓷之路”的重要始发港。
据《青瓷千年映钱湖》一书所记,从唐朝开始,以丝绸、茶叶和瓷器为载体的唐代文化迅速向全世界传播,越窑青瓷更成为世上诸国崇拜的“圣物”。秘色瓷发祥地的慈溪上林湖迅速崛起,成为越窑青瓷的领头羊,数量浩大的贡瓷和不断拓展的外销瓷市场更推动了越窑整体的迅猛发展。上林湖周边的杜湖、白洋湖、古银锭湖直至宁波东乡的东钱湖出现了一个个新的窑群。
跑遍了全省300多座代表性古窑址、著有《宁波古陶瓷拾遗》的朱勇伟先生认为:“如果说,一体两翼的大越窑,以上林湖窑区为中心,西翼是绍兴的上虞,南翼是台州的黄岩、温岭;而东钱湖窑群是当之无愧的副中心,其窑址不少于50处。”
据宁波文物考古专家林士民、王结华、罗鹏认定,东钱湖窑场,初创于东汉晚期、续烧于六朝时期、间断于隋至唐早期、复苏于唐代中晚期、兴盛于北宋早中期、衰落于北宋晚期、停烧于南宋早期,主要烧制民用瓷,兼烧外销瓷、进贡瓷和定制瓷的越窑青瓷。并将东钱湖周围古窑址大体上分为六个窑区,即郭家峙区、上水区、下水区、东吴区、五乡区和西坞区。
古代东钱湖为何能出现这么多的瓷窑?得益于原料充足、交通便利。东钱湖湖区的山峦有丰富的瓷土和水源、周边山上茂盛的林木竹草为烧窑配釉提供了上好原料。而烧制后的大量瓷器成品,一方面通过东钱湖水路经甬江销往海外,另一方面通过东钱湖水路经浙东运河直达内地。
遥想当年,东钱湖畔窑炉林立,薪火相传,佳瓷连绵,人来舟往,车水马龙,一片热闹景象。